手機端
掃碼瀏覽

[歷史軍事] [架空歷史] 水煮清王朝 作者:古龍崗 (已完成)

[複製鏈接]
1614 |425
liar5566樓主 發表於 2021-11-30 23:52 | 顯示全部樓層
外篇 從明清交戰,看清初對火器的重視

普遍流行這樣一種觀點,滿清憑藉弓馬入關,所以在以騎射為本的國策之下對火器不思進取,導致中國近代屈辱的歷史云云,於是滿清成為萬眾唾罵的對象,滿人也成為千古罪人,但是事實果真如此麼?讓我們從歷史事實中尋找真相。

讓我們先看看明清交戰之時,明軍的火器裝備表:

全兵力:步兵3600人(全配火器);

兵1000人;

炮兵400人(管理野重炮及大珠炮);

共計官兵5000人。

備火器:霹炮3600杆(步兵火);

合用9000斤;

重八鉼子90個;

大珠炮200杆(多管火);

合用675斤;

手把口400杆(炮兵防身用手);

眐口將軍160位(野重炮)。

承宗編煉的車料(標車):

全兵力:步兵3200人;

兵2400人;

重車夫512人;

各級軍官,侍從,傳令,雜役515人;

共計官兵6627人。

備火器:1984枝,

其中鴅256枝;

3眼1728枝;

大小佛朗共256挺;

各穘火炮(紅夷,神飛,滅虜等等)88。

備車輛:偏車128輛(車)。

重車256輛。

按理來說,這樣的火力配置,即使不能夠取勝,自保應該是沒什麼問題的,可是明清交手之下,只要是野戰,明軍十有八九是全軍覆沒,這就形成了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擁有武器,人員,資源優勢的一方,在幾十年中一而再再而三的打敗仗,而且一旦失敗就是全軍覆沒,這在冷兵器時代的戰爭當中這樣的現像是非常罕見的,要知道冷兵器時代要全殲敵人的難度可要比熱兵器時代的難度大得多。一般歷史研究者都將這些原因歸罪於明朝政治腐敗黑暗,將領無能之類,這些大的方面惡魔不想多談,只是想就明清野戰的具體戰術方面做出具體的分析。

最先是撫順之戰,明清的第一次大規模野戰爆發,對陣雙方為廣寧總兵張承蔭的萬餘援軍對努爾哈赤的兩萬清軍,時明軍分三處據險、掘壕、列火器安營。張承蔭企圖以3營分進的方式與後金決戰。二十一日,雙方激戰於撫順關東邊外。後金兵冒死陷陣,戰不多時即將明軍三大營層層圍困。明軍不能敵,右營遊擊劉遇節率先逃走,各營相繼潰亂。後金兵隨後追殺,明軍死傷無數。總兵張承蔭及副將、參將、遊擊、千總、把總等官共50餘人陣亡。後金軍追殺40餘里,殲明朝援軍十之八九,獲戰馬9000餘匹、盔甲7000餘副,其它器械無算。這場仗似乎就是一場魔咒,以後的明軍野戰,幾乎統統是按照了這場戰鬥的模式一場場地輸掉。

接著就是眾所週知的薩爾滸大戰,首先就是被世人詬病的分兵四路,分進合擊。對照上面的撫順之戰,有沒有看出什麼相同點?不錯,明軍又開始模式化的分兵,搞什麼分進合擊,總帥楊鎬犯這個毛病,手下將領接著犯,如同傳染病一般。首先是撫順路主將杜松,他到達薩爾滸之後,立馬分兵為二,自己親自率領一部進邸吉林崖,攻打界凡城。而另一部則在薩爾滸山下據險、掘壕、列火器安營。然後是開原路主將馬林,聽到杜松被全殲之後,立刻將軍隊一分為三,也是分三處據險、掘壕、列火器安營,真是想方設法地將自己的軍隊分散,給對方各個擊破的機會。最後明軍四路大軍落得個三路被全殲,明軍文武將吏死亡三百一十餘人,兵丁死亡四萬五千八百七十餘,喪失馬、騾共二萬八千七百六十餘匹的結果。

再然後就是被明人評價為凜凜有生氣的渾河之戰,這場野戰其實是包含在遼瀋大戰的大框架之內進行的,總兵童仲揆,陳策,副總兵四川石柱都司秦邦屏,遊擊周敦吉等知道清軍逼近瀋陽,於是率萬餘人援救瀋陽,可是走到半路瀋陽就失陷了,明軍將領都很有氣概,皆

憤曰:“我輩不能救沈,在此三年何為!”於是還是要將瀋陽奪回來。有此氣概當然是好事,可是之後明軍又像中邪一般開始玩分兵紮營的套路,明史載“敦吉固請與石砫都司秦邦屏先渡河,營橋北”這個固字真是讓人玩味再三,這說明秦邦屏的本意並不願意分兵,結果還是被趕鴨子上架。要不是此人最後戰死,惡魔還真懷疑他是清軍的奸細!最後的結果不說自知,除了之前敗走的副將硃萬良、姜弼之外,明軍再一次全軍覆沒。

照理說即便是傻子,這樣一而再再而三的失敗也應該有所覺悟,但是明軍並不這樣,遼瀋大戰的終幕遼陽大戰,明軍在遼陽危如累卵,城中“兵不滿萬”,又“身無介胄,器不精利”,遼東“戰將勁兵”,一半損於瀋陽之戰,一半在各地應援這樣的情況下,明經略袁應泰、巡按張銓利用努爾哈赤的遲延和失誤,飛速征調援軍,撤虎皮驛、奉集堡兵回遼陽,五天之內,好不容易湊集了十三萬大軍。照理說這時應該全軍據城死守,結果這個時候明軍再次開始犯病,居然又分兵五萬在離城五里的教場紮營。結果遼瀋全部被佔,袁應泰自盡,張銓被俘,不屈而死。

以上種種站例,除了說明明軍有分兵的惡習之外,更在戰術上面不思進取,不管是進攻還是防守,一與敵接戰,便是一幅縮頭烏龜的樣子,一般都是結車而戰,更有甚者便是深溝高壘,大挖壕坑,撫順,薩爾滸,渾河,無不是如此,絲毫不知進取,總是希望對手來送死,而將戰場的主動權白白交給了對手。要是說之前的站例都是清軍兵力佔優勢,明軍不得不龜縮在車陣中的話,那麼後來的大凌河之戰明軍就完完全全的為了這樣不思進取的戰法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當時清軍圍攻大凌河城,守將祖大壽率三萬死守,清軍久攻不下,於是開始圍城。而此時明軍監軍道張春、總兵吳襄等率軍四萬來援救,此時鑒於形勢,清軍不得不分兵阻擊,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只能分出兩萬進行阻截。此時明軍人數倍於清軍,不思主動進攻,一舉擊垮對手,而是又開始列陣紮營,等著別人衝擊。清軍面對這種情況自然不會客氣,於是“右翼兵猝入張春營,敵遂敗,吳襄及副將桑阿爾寨先奔。張春等復集潰兵立營,會大風,敵乘風縱火,將及我軍,天忽雨,反風,復戰,遂大破之,生擒張春及副將三十三人。”

如果明軍僅僅是一二人如此,那還可以解釋是將領無能,不懂戰術,但現實的情況卻是幾乎明軍將領個個在面對敵軍的時候都不約而同地搞列陣紮營,等待敵軍進攻的套路,這麼一來問題就大了,到底根源在哪裏?我們知道,由於宋朝強幹弱枝,武人的實力被大大地削弱了,明朝雖然以宋代為鑒,打死不肯談判,可是宋朝的重文輕武之風卻學了個十足十,尤其愛搞什麼文臣行武事,似乎讀通了之乎者也的八股文就能無往不利,聖人的一句話頂一萬個兵一般,於是歷屆遼東經略(也就是遼東的最高軍政長官),從楊鎬到王之臣,居然都是讀八股文的進士出身,沒有一個是職業武將!他們中間幹的最出色的袁崇煥,也不過是勉強維持,沒有喪師失地。至於想靠他們反攻,那更是鏡中月水中花,幾乎沒有實現的那一天了。而遼東的局面,也在這些行武事的文臣手裏一天天地被敗壞下去。這些還只是大方面,戰術方面的敗筆是受誰的影響呢?這裏我不得不舉出明朝的兩員名將,戚繼光和俞大遒,聽起來似乎不可思議,但是正是此二人一手建立的明朝車戰戰術最終使得明軍在戰術層面上不敵清軍。大家看惡魔的淺談明朝的火器,海戰與車戰一文就知道,戚俞兩位將軍的車戰戰術最終極的目標是將戰車變成有足之城、不襪之馬、移動的火炮,集城他的防韌性、戰車裝載機動性和火炮的殺傷性於一體,使之能攻、能守、能移動。可惜目標是遠大的,希望是美好的,但是現實是殘酷的,明軍所期望戰車能達到的目標直到坦克的出現才完全實現,在這之前,明軍的戰車既沒有機動性也沒有衝擊力,而且還對地形要求頗高,每每遇敵,不是猝不及防,來不及布置好那費時費力的車陣就被打垮,就是只能呆板地結車等待敵人進攻,一旦敵軍打開一個口子,那麼即便是優勢兵力照樣會全營崩潰,。並且車是排在第一線拒馬的,但是車上面載得卻是明軍的各種類型的火炮,於是明軍的火炮就變成了在第一線拒敵,將火炮放在最危險的地方,如此明軍火炮的下場可想而知。明軍當時火器通常是一齊發射,線式戰術在明軍中似乎沒有市場,清軍很容易就能夠用特製防禦火器的榡車吸引明軍第一波的火器齊射,然後用重騎兵快速衝鋒一舉摧垮來不及裝彈藥的明軍。即便僥倖擊退敵軍,根本無法做到聚而殲之,敵軍很快就可以捲土重來,大凌河之戰便是最好的例子,以優勢兵力將清軍擊退,但是清軍立刻重組兵力,再次發起攻擊,終於突破一部,全線崩潰。其實在明朝,曾經有過非常強悍的騎兵隊,明成祖朱棣五征蒙古,靠的就是強悍的騎兵,可惜可以和關外諸族一爭雄長的騎兵在車戰戰術之下,漸漸地消磨掉了他們的銳氣,最終不堪一戰。明代歷屆遼東經略,也只有袁崇煥認識到了騎兵的作用,最後組建了關寧鐵騎,試圖與清軍野外決戰,可惜這樣的優秀騎兵最終只是在北京城廣渠門外驚鴻一現,最後隨著袁崇煥的被殺,有的在愚蠢的指揮下全軍覆沒,有的隨著吳三桂歸順了清朝,最終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清軍在遼東與明軍不斷地戰鬥的過程中,逐漸也認識到了明軍手中火器的威力,雖然明軍手中火器的威力,射速與之配套的戰術都不行,但是畢竟火器是今後世界發展的潮流,在與持有火器的明軍的搏殺過程中,清軍自身的損失也不是可以忽略不計的,努爾哈赤一代豪傑,自然不會看不到火器的優點,於是清軍很快就學習明軍,開始了火器的應用。在渾河之戰中,由於白杆兵的善戰,清軍初次的攻擊並沒有成功,反而損傷不小,於是努爾哈赤緊急調運瀋陽城中的城防火炮,對白杆兵的步兵方陣實施火炮轟擊,致使白杆兵陣形大亂,全軍覆沒。嘗到了火器的甜頭,於是此戰後,清軍就不斷開始完善自己的火器配備並且創出了與明軍迥然不同的火器戰術。

明崇禎四年,後金天聰五年(1631),清朝終於在佟養性的督造下鑄成紅夷大炮,並在同年就在大凌河之戰中用到了它們,此後更由於孔有德軍的歸降,不僅讓清朝獲得了大量的火器,而且更獲得了曾經受過葡萄牙軍事顧問親自傳授火炮技術的人才。皇太極為了孔有德的歸降,居然出郊十里迎接,可見滿人對於火器的看重。

清軍在同明軍的不斷征戰中,雖然知曉了火器的重要性,但是對於導致明軍屢屢喪師失地的車戰戰術自然是不屑一顧,而是根據自己優勢的騎兵隊伍,創造了全新的火器戰法。而這種戰法,在清朝的對外戰爭中,不斷地成熟並一一地顯露出來,而平噶爾丹的烏蘭布通之戰便是其中最為經典的一場戰例。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酋長噶爾丹,在沙俄策動下,率10萬騎兵,擊敗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部、車臣汗部、札薩克汗部。1690年,喀爾喀蒙古三汗部,撤退到內蒙古,噶爾丹以追出喀爾喀部為名,沿克魯倫河東進,越過呼倫貝爾草原,沿喀爾喀河入侵,6月10日,進抵今日蒙邊界烏爾紮會河。康熙聞訊後,組織兵力,親征噶爾丹,率撫遠大將軍裕親王福全為其左路軍出古北口,命安北大將軍常寧為右翼軍出喜峰口。7月,噶爾丹進至錫林郭勒盟烏珠穆沁旗一帶,與清軍常寧部接戰,清軍首戰失利。噶爾丹乘勝長驅直入,南下到克什克騰旗烏蘭布統峰下,清廷震驚。康熙積極調整戰役部署,命康親王傑書在歸化(今呼和浩特)設防,截斷噶爾丹返回新疆的退路;命索額圖等率兵駐守巴林,堅決扼守巴林橋。命福全、常寧、蘇努、馬哈恩等部速向烏蘭布統集結,並從京畿、盛京、吉林、西安等地抽調勁旅參戰。7月20日,康熙抵波羅和屯(今隆化),福全揮師10萬,在吐力根河(灤河的上源)一線紮營。《聖武記》記載:“清軍營盤四十座,連營六十里,周二十里,首發尾聯結,屹立如山”(今有十二座連營景觀)。噶爾丹搶佔有利地形,將指揮所設在烏蘭布統峰之上,登高臨遠,臨陣指揮,設“駝城”以戰,史載:“賊騎十萬陳山下,依林阻水,縛駝足臥地,背箱垛,蒙以濕氈,環列如柵,號曰:駝城。士從柵隙注矢發炮,兼施戈矛……”。8月1日清晨,清軍與噶爾丹大戰於烏蘭布統峰下。清軍隔烏蘭公河,設鹿角槍炮,列兵徐進。日中,雙方炮聲震天,殺聲遍野,進擊中清軍右翼軍被河泥水沼所阻,內大臣佟國綱(康熙舅父)率左翼軍循河而上,“猝為賊打中,歿於陣……弟國維率左翼兵,由山腰捲入,蹙襲之”。激戰中,噶爾丹軍以駝城掩護,發射鳥銃。前鋒參領格斯泰飛舞戰刀,單騎“直入賊營,左右衝擊,出而復入者再”,偵得駝城虛實。於是清軍以鐵心火炮,子母火炮猛轟“駝城”,“駝城”斷為二,打開缺口,佟國維乘勢“由山腰繞後橫擊之,步騎爭先陷陣,遂破其壘”,大勝噶爾丹軍。

從烏蘭布通戰役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清軍是多麼重視火炮的應用,這次戰役的勝利幾乎完全是通過火器和精銳騎兵相互配合從而取勝的。清朝的火器與騎兵既能夠合力並戰,也能夠各自為戰,野戰騎兵制勝,攻堅則靠火炮轟開缺口,騎兵衝擊,防守則深溝高壘用火器吸引敵軍猛攻,騎兵側後包抄。靈活而有威力的火騎配合,才打下了清朝偌大的一個江山。

從皇太極開始,清朝就非常重視火器的發展與應用,康熙時代在宮內造辦處、景山和鐵匠營設立炮廠,所製槍炮專供皇室和滿八旗之用,還專門建立了裝備鳥槍、火炮的火器營。為平定三藩之亂,康熙特命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製造適應南方地形特點和便於戰場上機動使用的火炮。南懷仁“依洋式鑄造新炮”,並進呈《神威圖說》一書,介紹了西方的制炮理論和方法。在康熙十四年(1675)至康熙末年四十餘年間,僅中央政府就督造或改制神威無敵大將軍、金龍炮、制勝將軍、威遠將軍等各型火炮近千尊。不但數量多,而且種類也不少,乾隆二十一年(1756)頒行的《欽定工部則例造火器式》載有各種火炮共85種,同年的《皇朝禮器圖式》中鳥槍,紅衣炮,子母炮這三樣火器成為了制式武器。清朝關於火器的兵書同樣有不少,比如說薛熙撰的練閱火器陣紀,沈善蒸撰的火器真訣解證,王達權、王韜同撰的火器略說,薛鳳祚撰的中西火法,陳昫撰的炮規圖說董祖修撰的炮法撮要。可是為什麼人們總是喜歡責怪以明朝後期的火器普遍應用來責怪清朝不重視火器呢?以至於清朝皇帝說的以騎射為本的這句話變成了清朝火器落後的罪證,可是以上的事例已經證明,清朝根本不是不重視火器的,可是為什麼清朝末期的火器與世界的差距如此之大呢?這個可以用一句話概括,那就是“國雖大,忘戰必危”乾隆後期,清朝疆域已經十分穩定,清朝逼沙俄,平噶爾丹,定臺灣,並西藏青海,周圍已無敵手,於是文恬武嬉,連騎射為本的祖訓也變成“射箭,箭虛發;馳馬,人墜地”火器方面的研製當然也漸漸荒廢起來,於是本來在明朝就已經落後於時代的中國火器就開始更加落後於世界。可以說清初的鼎盛武功導致了其後凄慘的局面,讓我們設想一下假如沙俄在康熙時代不是爭霸歐洲,而是回過頭來與清朝爭霸東亞,那會是怎樣的局面?我相信如果歷史是這樣發展,清朝的火器發展絕不會僅此而已,中國的火器史也必然會寫下更加濃墨重彩的一筆。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liar5566樓主 發表於 2021-11-30 23:52 | 顯示全部樓層
外篇 清代文武官職品級列表

正一品

太師(清初洪承疇曾為太子太師)太傅太保大學士

從一品

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尚書都察院左右都御史

正二品

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總督侍郎內務府總管

從二品

內閣學士翰林院掌管學士巡撫布政使

正三品

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宗人府府丞通政使司通政大里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順天府尹奉天府尹按察使外務部左右丞

從三品

光祿寺卿太僕寺卿鹽運使

正四品

通政使司副使大里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鴻臚寺卿順天府丞奉天府丞道員外務部左右參議

從四品

翰林院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內閣侍讀學士國子監祭酒都轉運運鹽使司同知知府

正五品

左右春坊左右庶子通政使司參議光祿寺少卿六科給事中宗人府理事官郎中順天府治中奉天府治中欽天監監正太醫院院使同知直隸州知州

從五品

翰林院侍讀翰林院侍講司經局洗馬鴻臚寺少卿監察御史員外郎知州運鹽司運副鹽課司提舉

正六品

內閣侍讀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國子監司業部院主事宗人府主事寺衙門主事起居注主事都察院都事都察院經歷大里寺左右丞欽天監左右監副太醫院院判京府通判京縣知縣兵馬司指揮欽天監春夏秋冬中五官正太常寺丞神樂署署正府通判

從六品

左右春坊左右贊善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欽天監滿洲五官正欽天監秋冬官正布政司經歷布政司理問運鹽司運判直隸州州同州同僧錄司左右闡教道錄司左右演法

正七品

翰林院編修通政使司知事通政使司經歷大里寺左右評事太常寺博士太常寺滿洲讀祝官國子監監丞內閣典籍京縣縣丞兵馬司副指揮知縣太常寺典簿按察司經歷皇史宬尉太僕寺滿主簿部院寺內務府司庫京府儒學滿漢教授京府儒學訓導外府教授七品筆帖式

從七品

翰林院檢討鑾儀衛經歷中書科掌印中書內閣中書辦事中書詹事府主簿光祿寺典簿京府經歷欽天監官五官靈臺郎祠祭署奉祀布政司都事運鹽司經歷直隸州州判州判國子監博士國子監助教唐古忒學助教古忒學中書

正八品

國子監學正國子監學錄欽天監主簿太醫院御醫五經博士八品筆帖式四氏學學錄太常寺協律郎布政司司庫大使運鹽使庫大使道庫大使按察司知事外府經歷外縣縣丞鹽課司大使鹽引批驗所大使州學正縣教諭僧錄司左右講經道錄司左右至靈

從八品

翰林院典簿國子監典簿鴻臚寺主簿欽天監五官司挈壺正太醫院吏目祠祭署祀丞神樂署署正布政司照磨運鹽司知事府州縣訓導僧錄司左右覺義道錄司左右至義

正九品

欽天監五官監侯欽天監五官司書太常寺贊禮郎九品筆帖式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縣主簿和聲署奉鑾

從九品

翰林院待詔工部製造庫司匠國子監典籍欽天監博士鴻臚寺鳴贊鴻臚寺序班會同館序班刑部司獄府照磨通判照磨欽天監漏刻博士太醫院吏目太常寺司樂宣課司大使州吏目道庫使府稅課司大使按察使司獄府司獄同知司獄巡檢布政司倉大使府庫大使同知倉大使土司副巡檢都綱都紀正科正術

未入流

翰林院孔目禮部鑄印局大使縣典史兵馬司吏目崇文門副使關大使府檢校長官司吏目茶引批驗所大使鹽茶大使同知庫大使州庫大使稅課司分司大使州稅課使大使縣稅課使大使驛丞河泊所所管各閘閘官道倉大使州倉大使典科訓科典術訓術副都綱僧正僧會副都紀道正道會

武官

正一品

領侍衛內大臣一二三等子太尉

從一品

內大臣湘軍騎兵‧步兵‧守兵外省駐防將軍烏魯木齊熱河察哈爾都統提督

正二品

左右翼前鋒統領八旗護軍統領八旗副都統左右翼總兵外省駐防副都統鑾儀使一二三等男總兵

從二品

散秩大臣副將

正三品

一等侍衛冠軍使火器營翼長步軍翼尉包衣護軍統領烏槍營總圓明園總管前鋒參領護軍參領烏槍護軍參領驍騎參領城守尉陵寢總管圓場總管黑龍江船駁水手總管察哈爾總管王府長史參將一二三等輕車都尉指揮使

從三品

圓明園包衣營總包衣護軍參領吉林參領黑龍江參領指揮同知察哈爾參領駐防協領一等護衛遊擊宣慰使司宣慰使

正四品

二等侍衛雲麾使前鋒侍衛副護軍參領烏槍護軍參領副前鋒參領副驍騎參領佐領步軍協尉信駁總管南苑總管陵寢副總管陵寢司工匠圓場翼長太僕寺馬廠駝廠總管上都達布遜諾爾達裏崗愛總管防守尉黑龍江吉林管水手四品官司儀長騎都尉都司宣慰使司同知指揮僉事

從四品

城門領包衣副驍騎參領包衣佐領察哈爾副參領察哈爾佐領四品典儀二等護衛宣慰使司副使宣慰使司宣撫使

正五品

三等侍衛治儀正步軍副將步軍校監守信駁官南苑門章京陵寢防禦陵寢管理燒造磚瓦官分管佐領蓋州牛莊滿洲掌印防禦關口守御黑龍江吉林管水手五品官雲騎尉守備宣慰使司僉事宣撫使司同知正千戶

從五品

四等侍衛委署前鋒參領委署護軍參領委署烏槍護軍參領委署前鋒侍衛下五旗包衣參領五品典儀三等護衛守御所千總河營協辦守備宣撫使司副使安撫使司安撫使招討使司招討使副千戶

正六品

藍翎侍衛整儀尉親軍使前鋒校護軍校烏槍護軍校驍騎校監造火藥官陵寢祭祀供應官太僕寺馬廠駝廠翼長黑龍江吉林管水手六品官門千總營千總宣撫使司僉事安撫使司同知招討使司副招討使長官司長官百戶

從六品

委署步軍校內務府六品翎長六品典儀衛千總安撫使司副使

正七品

城門使盛京遊牧正尉太僕寺馬廠駝廠固山達七品蔭監生恩騎尉把總安撫使司僉事長官司副長官

從七品

盛京遊牧副尉七品典儀

正八品

盛京養息尉左右翼長八品蔭監生外委千總

從八品

八品典儀委署親軍校委署前鋒校委署護軍校委署驍騎校圓明園副護軍校

正九品

各營藍翎長外委把總

從九品

太僕寺委署固山達額外外委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liar5566樓主 發表於 2021-11-30 23:52 | 顯示全部樓層
外篇 清代對黑龍江的開發───京旗回屯

清代乾隆年間開始實行的京旗回屯是清政府實施的一項重要政策。經嘉慶、道光直到光緒年間,清廷先後移駐京師閒散旗丁3700多戶,共15000多人至今天黑龍江省境內的拉林、阿城、雙城、呼蘭等地進行農業生產並練習滿語騎射,這對當地的開發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其實京旗回屯最初的本意主要是為了解決駐京八旗的生計問題。清朝定鼎中原以後,對旗人採取了“恩養”政策,生活所需全部由國家供給,並相繼建立了份地制度和糧餉制度,其目的就是使他們能夠生活無虞,全身心地投入軍事作戰,以保證大清帝國政權的穩固。然而從康熙中期開始,隨著政權的穩定,旗人人口急劇增加,到康熙六十年(1721年)時,已從順治五年(1648年)的男丁346931人,上升為696681人。同時,由於清政府嚴禁旗丁從事農、工、商各業,普通旗丁除了披甲當差外無任何額外收入,致使其生活處於不斷惡化之中。到乾隆初年,一部分中下層旗人已陷入“無錢糧,又無產業,實無糊口之資”的地步。這不僅使八旗制度出現了危機,也直接影響了清政府的統治。為此,自康熙朝至乾隆朝,清廷採取漢軍出旗、八旗非正身旗人出旗為民、設立井田、賞賜銀兩、贖回民典旗地、建立養育兵等措施來緩解八旗的生計問題,並為此耗費了巨額帑項。然而收效甚微,更嚴重的是這些措施進一步助長了八旗官兵的依賴性,生計問題還是沒能徹底解決。

乾隆初年,政府中的一些有識之士便開始探討如何從旗人不事生產這一根本上解決問題,最後他們一致認為要為八旗成員籌長遠之計,就必須為之立下“恆產”,由“自為養”取代“官養之”。然而問題是,此時滿族統治者早已在中原地區確立了穩固的統治,王朝初建時那種憑藉武力用“圈地”方式奪取漢人土地再分配給滿人的做法早已不合時宜了,要讓北京這些旗人自食其力,歸田務農,便唯有去尚有大片未墾地的邊區屯田這一個辦法。經過實地考察,清廷最終擇定了今天黑龍江省的拉林、阿城等地作為屯田之地,並從乾隆九年(1744年)起付諸行動。對於這一過程,如果從移民學角度來說,應當是清統治者運用官方權力和財力加以引導、組織、強制推行的一種政府性移民。與增加兵餉等一系列治標不治本的辦法相比較,這顯然有其積極的一面。如果我們排除其他因素,單從歷史角度來考察,則清代京旗移墾的舉措應該說是一件值得肯定的歷史事件,在客觀上,它促進了移駐地的土地開墾和經濟開發。清廷長期以來為獨佔東北的自然資源、維護滿族固有風俗,對包括黑龍江在內的東北實行了封禁政策,人為地限制了內地先進生產技術、經營方式等經濟因素注入黑龍江,嚴重地阻礙了當地經濟的發展進程。而從乾隆初年開始的京旗回屯則使黑龍江各項事業開發有了良好的契機,成為其邊疆內地化的開端。

為了辦好京旗閒散的移駐之事,清政府在回屯區先期投入了大量經濟開發所必要的啟動資金和設備,僅為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移駐的五百戶京旗治辦房地、牲畜、鐵器等就“用銀十一萬四千八百二十九兩”。另外,清廷還運用國家權力組織人力將大批荒甸墾為農田,這些均是闖關東漢民所無法企及的。然而,由於京旗閒散久居京華,耽於侈逸,致使耕地墾而復荒。於是,嫻於農耕的勞動力就成為他們此時最為迫切的需求,這就吸引了數十倍於旗人的謀求生活出路的漢族移民的到來,使得該地區荒蕪的土地得到了較為迅速的開發。如雍正十三年(1735年)“阿勒楚喀、拉林共墾旗地4908垧”,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旗地已增至36278垧”,在近半個世紀內土地增加了31370垧。至道光年間,在伯都訥、雙城、拉林及阿勒楚喀等地已相繼開發出二百多萬畝熟地。

大量滿漢移民的到來逐漸改變了當地居民那種“歲易其地,待雨乃播”的粗放耕作方法,採用了內地的“間休”、“輪作”等先進技術,使農作物產量較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到嘉慶末年時,阿勒楚喀、雙城等地的糧食產量已是“一垧之地豐年獲糧八九市石”;普通年景,“種谷每垧收五六石以上”。到後來,生產的糧食不僅能滿足當地需求,還有大量餘糧輸出。至今,拉林、五常、雙城、阿城、呼蘭等地仍為黑龍江省最重要的糧食產區。

隨著人口的增加與農業的發展,為適應生活需要,各種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手工作坊也應運而生。最突出的就是“燒鍋”。“燒鍋者,蒸酒之地也。”回屯地區盛產上等的釀酒原料──高粱,加之人們喜歡飲酒,因此,白酒的產量極高,同治六年(1867年),僅拉林一地就輸出白酒111632斤,納稅錢44‧5兩。釀酒業的繁榮說明當時回屯區的糧食產量不僅可以滿足食用、交納租稅的需要,而且已經有了大量的剩餘。此外,大豆、小麥等農產品也促進了搾油作坊、麵粉加工作坊的建立與發展。

京旗回屯還大大促進了黑龍江城鎮的發展。在回屯區內,由於京旗的到來以及大量流民的湧入,不僅使榛莽變為良田,更是出現了“駐紮滿洲日多,居民日密,商販牲畜,不期而集”的繁榮景象,使過去人口稀少的邊荒地區形成了星羅棋布的村屯聚落。而昔日管理旗人的衙門所在地也逐漸發展成了阿城(阿勒楚喀)、五常(拉林現劃歸五常市)、雙城(雙城堡)等現代化城市,在這些城市的帶動下,相鄰地區也日益發展,今天黑龍江省的省會哈爾濱正是這樣逐漸興起的。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liar5566樓主 發表於 2021-11-30 23:52 | 顯示全部樓層
外篇 清代八旗政策

清朝定鼎北京,先後鎮壓各地農民起義,消滅南明三個小朝廷,用20餘年的時間基本結束了大陸上的武裝抗清鬥爭。滿族成為全中國的統治民族,政治、經濟地位均發生顯著變化。滿族統治者統治全國,不能不聯合漢族地主階級代表和蒙古等少數民族貴族,但這種聯合併不是一種平等關係。滿族統治者旨在擴大和鞏固自己的特權地位,確立起“首崇滿洲”的原則、並作為有清一代恪守不變的國策。

(一)維護滿洲貴族特權

世祖曾標榜:“朕不分滿漢,一體眷遇”,實際上卻以“首崇滿洲”為圭臬(1),中樞機構均重用滿族親貴大臣。議政王大臣會議是滿族貴族控制國家的重要工具,擁有很大權力。參予議政的成員除宗室貴族親王、貝勒、貝子外,還有滿洲的勛臣貴戚。康熙初,滿洲、蒙古八旗都統和各部尚書俱為議政大臣,唯漢軍與漢人無權參與。會議設有“議政處”,每屆朝期,議政王大臣們聚集皇宮中左門外會議,“清朝大事,諸王大臣企議既定,雖至尊無如之何”(2)。體現出滿洲貴族在清政權中舉足輕重的核心地位。

多爾袞攝政時,曾以內三院為六部之首,如明朝內閣之制。大學士品級,滿洲一品,漢人五品,滿尊漢卑。世祖親政以後,撤銷內三院,以原內三院滿漢大學士兼管各部事,正式改行內閣制。內閣大學士表面上滿、漢各半,實則漢大學士班列滿大學士之次,不問政事。崇德年間六部一度只設滿尚書,1648年(順治五年)實行滿漢尚書復職制,實權操於滿官之手。“京堂俱一滿一漢,印歸滿官”(3)。康熙初年劃一滿漢官品級後,同樣是滿官權重,漢六部九卿只是奉行例行公事,“滿人謦欬,無敢違者”。

滿族統治者在進行封建政治制度建設中需要漢臣的參與,但又要防止特權為漢臣所侵奪,特別創立了分缺制,以確保對中央和地方高級職務的佔有。為此,將中央機構的職務即“缺分”,分為宗室缺、滿洲缺、蒙古缺、漢軍缺、內務府包衣缺和漢缺。康熙《大清會典》共載內閣、六部等13個中央機構中有品級和無品級額缺2082個,大部為滿洲和內務府包衣佔有。(1)漢軍和漢人的額缺325個,僅佔15‧6%。對於地方官員,滿族統治者重視的是督、撫一級人選。1647(順治四年)至1735(雍正十三年)90年間,旗人任督、撫的共計770人,其中漢軍十居其七,滿洲十居其三,蒙古僅二人(2)。而邊疆大吏如駐防將軍、副都統、參贊大臣、辦事大臣,則由滿人專任。就全國官員總數而言,漢人多於滿人,但京城內外文武要缺,則滿人多於漢人。由於有滿洲只任六品以上官的規定,保證了人數較少的滿人集中控制中央和地方的要職。

滿族貴族不但通過一定制度,將自己的政治特權固定下來,還採取措施,試圖把這種特權地位永久保持下去。對皇帝一族的宗室、覺羅(清制:清太祖以下支派稱宗室、其疏者稱覺羅)錫予封爵,1653年(順治十年)定,宗室封爵自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共十等。其中禮親王、睿親王、鄭親王、莊親王、豫親王、順承郡王、克勤郡王,“皆國初有大勛勞者,世襲不降封”(3),俗稱“鐵帽子王”,世代承襲不替。其餘宗室王公封爵以世遞降,貴族子弟根據爵秩高低領受高官厚祿。對滿族異姓功臣、貴戚封以世爵,即所謂“民世爵”,分為公、侯、伯、子(精奇尼哈番)、男(阿思哈尼哈番)、輕車都尉(阿達哈哈番)、騎都尉(拜他喇布喇哈番)、雲騎尉(拖沙喇哈番)、恩騎尉九等。清初規定:開創勛勞“不論階次,咸世襲罔替”(4),以確保滿族貴族取得的特權,可以傳遞子孫後代。

滿族仕進與漢族不同,並不專靠科舉考試。一為侍衛,其中以御前侍衛最顯貴。侍衛的挑取,並不是滿族的特權,而是滿族中人數極少的閥閱世家的特權。清制,內外滿大臣子弟,五年一次挑選恃衛,一經入選,往往不數年擢至顯職。一為筆帖式(漢譯文書),是滿人進身的又一捷徑。中央各部、院、寺、監均設筆帖式一職,人數最多,幾乎清一色滿人。筆帖式品級雖低(最高者不過六、六品,低則八、九品),但升遷最快,只要善於奔走攀援,雖目不識丁,不一二十年,亦可富貴,甚至外升督撫,內轉尚書侍郎。

滿族統治者通過這些措施,為滿人進身提供便利之階。有清一代,儘管漢官的人數在不斷增多,地位也在逐漸提高,“首崇滿洲”原則卻從未動搖,用意是深遠的。

(二)旗民差別待遇

滿族統治者在維護自己的特權時,總是竭力把自己粉飾成代表整個滿族的利益,製造滿漢民族的畛域。八旗是清朝統治賴以維持的主要支柱,因此被視為“國家之根本”,享受種種特殊待遇。

經濟上,優養旗人。從入關時起,宣佈永遠免征八旗人了的差徭、糧草、布匹,從此只承擔兵役。為了解決旗人生計,保證置辦軍械馬匹的開支,入關之初,圈佔京畿方圓259公里內18萬餘頃漢民土地分給入關旗人,並且禁止旗民交產。對於滿族統治者來說,圈佔旗地不過是沿用關外時的舊制,但對當地漢民來說,卻是赤裸裸地對他們的暴力掠奪。由於八旗兵丁經常出兵在外,又建立起俸餉制度。八旗兵丁俸餉遠高於綠旗漢兵,康熙年間八旗馬甲每月餉銀3兩,每年餉米46斛(23石),“計其所得,已多於七、八品官之俸祿”(1)。更非一般漢民所能攀比。

法律上,實行旗民差別待遇。旗人與民人發生糾紛,州縣官無權判決,須依旗民分治的原則,由各旗和地方特設的理事同知審理。民人犯法,有笞、杖、徒、流、死五等刑罰,旗人則享有換刑特權,“笞、杖各照數鞭責,軍、流、徒免發遣”(2),犯徒刑一年者,換刑枷號二十日;流刑二千里,換刑枷號五十日;犯極邊充軍的,換刑枷號九十日。旗人犯盜竊罪免刺字,即使是重犯,也不過刺臂而不像對漢人那樣刺面;犯死罪者也可減等,由斬立決改為斬監候。《清史稿─刑法志》在解釋這樣做的原因時說:“原立法之意,亦以旗人生則入檔,壯則當兵,鞏衛本根,未便遠離”。滿族統治者視八旗為鞏固統治的主要軍事機器,所以才在經濟、政治、法律上予旗人以種種特殊待遇。滿族與其它民族地位的不平等,成為製造民族歧視與矛盾的源淵之一。

二、八旗組織的變化

清朝入關以後,在廣大漢族地區繼續沿用明朝制度,設置布政使司,後來演變為省、府、州、縣各級地方行政機構,任命督、撫、知府、知州、知縣等管理民政。與此同時,為維護自己的統治特權,又千方百計保留本族舊有的社會組織和制度,將滿人“俱隸八旗”,形成“旗民分治”的管理體系。八旗組織適應統治者的政治需要,發生了一些新變化。

(一)軍事職能的加強

八旗兼有行政、經濟、軍事多項職能,隨著清朝對全國統治的建立,八旗的軍事職能大為強化了。

清朝為了以較少的八旗兵丁有效控制全國,採取了“居重馭輕”,重點配置的政策。北京是統治的中心,也是八旗駐紮的主要地點,以後為了鎮戍地方,將一部分旗兵陸續派往全國各地駐防,於是形成“禁旅”與“駐防”的區別。

禁旅八旗,又稱京旗,分左右翼駐紮北京城內。左翼四旗,鑲黃旗在城東北,駐安定門內,依次而南為正白旗,駐東直門內,鑲白旗駐朝陽門內,正藍旗駐崇文門內:右翼四旗,正黃旗在城西北,駐德勝門內,依次而南為正紅旗,駐西直門內,鑲紅旗駐阜城門內,鑲藍旗駐宣武門內。京旗各佐領在行政上歸本旗都統管轄,但在軍事系統上,又按照兵種,將前鋒、護軍、馬甲、步甲獨立編營。其中,驍騎(馬甲)營、護軍營、步軍(步甲)營均按旗分設,前鋒營按左右翼分設。護軍營與前鋒營平時警衛宮禁,皇帝外出時扈從行營,是八旗兵的精銳。以後陸續增設虎槍營(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火器營(1691年,康熙三十年)、健銳營(1749年,乾隆十四年)、善撲營、神機營為特殊兵種。

清代禁旅八旗的兵額是保密的。順治年間約有8萬(3),乾隆年間為10萬餘人(4),清末增至12萬餘人(5)。禁旅八旗以滿洲八旗為主,遇有戰事,派出作戰,戰畢撤歸京師,為清朝基本的軍事力量。

八旗駐防制度開始於順治朝,發展於康、雍兩朝,迄乾隆朝始告形成。順治年間,各地駐防僅15000餘人(1),康熙、雍正年間漸增至90000餘人(2),清中葉達10萬餘人(3)。從此,駐防八旗兵額大體與京旗持平,這種狀況一直延至清末。

康熙至乾隆年間,八旗在東北的駐防地由15處增至44處,在各省駐防地由9處增至20處,乾隆年間在新疆新設8處。其中,配備在京畿和東北的兵力,約佔駐防八旗總數的一半,而東北的駐防八旗又佔畿輔地區以外駐防八旗的半數以上。東北並未配備綠旗漢兵,說明清朝統治者非常重視自己的“發祥地”。相比之下,內地各省八旗駐防,一省不過1─3處。其中又以長江以北較多,湖南、江西、廣西、貴州等處未設駐防。內地軍事戍守的任務,主要由60餘萬綠旗漢兵擔任,八旗駐防起監視作用。八旗兵丁屯駐在全國70餘處重要城鎮和水陸衝要,根據需要各設駐防將軍、都統、副都統,或只設城守尉、防守尉為其統領,他們成為清朝控制全國的重要力量。

清世宗胤說過:“駐防之地,不過出差之所,京師乃其鄉土”(4)。駐防各地的兵丁,最初是從京旗各佐領派撥的,並由這些來自不同旗、佐的兵丁,在駐防地組成新的佐領。但他們的戶籍,仍隸屬原旗原佐領。所以在清初一段時間裏,駐防旗人仍把北京作為他們的故鄉。隨著駐防制度的固定化,駐防旗人的戶籍雖然仍隸屬原旗都統衙門,與本佐領的關係卻逐步削弱,並在駐防當地形成新的旗人群體。

八旗駐防制度的實施,使滿族的分佈進一步呈現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分散在全國各地──南至廣州、北抵璦琿、西迄伊犁,最集中的地方則是北京城內外和畿輔。

清朝定都北京以後,為了加強中央政權的軍事力量,確立起八旗常備兵制。

入關前滿洲旗人“出則為兵,入則為農”,實行的原是兵農合一的體制。入關以後,清朝統治者對兵丁揀選、兵種、俸餉逐一規定,形成一套完備的軍事制度。

規定兵丁揀選之法。八旗的基層單位佐領是按人丁編設的,清代佐領丁額屢有變化。努爾哈齊定每牛彔(佐領)壯丁300人,皇太極時改為200人,入關初沿用此制。康熙時滿洲佐領總數增加,但每佐領的標準丁額卻縮減為100人,乾、嘉年間又改為150人。其實,這些都只是官方字西上的規定,具體到每個佐領,由於在人員構成、隸屬關係上存在種種差異(佐領有公中佐領、勛舊佐領、世襲佐領等差別),壯丁數額相差是很懸殊的。作為一個壯丁(俗稱“漢子”)的標準未成定制,有時以身高1‧6米為合格,有時以一定年齡為標準(如15歲、16歲、18歲等),但八旗壯丁每3年編審1次的制度則被嚴格遵守,合格者編入丁冊。

從佐領壯丁中產生組成八旗軍隊的甲兵(俗稱“披甲”)。揀選甲兵俱驗以騎射,合格者入選,至60歲而免。沒有被選充“披甲”的則稱“余丁”。在統治階級特別需要時,余丁也要服兵役。

各佐領兵丁名額都有明文。據康熙《大清會典》卷八一載:京旗滿洲、蒙古佐領,設前鋒2名,親軍2名,護軍17名,撥什庫(領催)6名,馬兵(馬甲,又稱驍騎)40名,步兵撥什庫(步軍領催)2名,步兵(步甲,又稱步軍)18名,鐵匠2名,共89名;漢軍佐領,設撥什庫4名,馬兵30名,步兵撥什庫2名,步兵12名,共48名。以後,各佐領兵額與所設兵種又有所調整。

建立兵餉制度。康熙朝定制:前鋒、護軍、領催,月餉4兩,馬兵3兩,年餉米46斛(23石);步兵領催月餉2兩,步兵1兩5錢,年餉米22斛(11石),出兵時另有行糧。這種待遇到乾隆年間基本保持了穩定。相比之下,駐防兵丁待遇低於京旗,馬兵月餉2兩,米2鬥5升(合歲支米12‧5鬥),與綠旗馬兵的餉米相差無幾。

兵額與兵餉大體確定以後,額兵成為吃糧當差的職業軍人,未當兵的閒散余丁,則是無差無餉的旗下平民。當兵食糧成為滿族人的主要職業,經濟上形成對統治者嚴重的依賴。

(二)旗人人身束縛的加強

清統治者給予旗人高出民人的待遇,意在利用他們作為統治全國各族人民的工具。基於這一政治需要,在“優養”旗人的同時,又採取種種措施,加強了對他們的控制。

入關初,清統治者重新改訂八旗組織與職官的漢譯名稱:“牛彔”改稱“佐領”,其長官“牛彔額真”亦改稱“佐領”;“甲喇”改稱“參領”,其長官“甲喇額真”亦改稱“參領”;同時將固山(旗)的長官“固山額真”改稱“都統”,其副職“美凌額真”改稱“副都統”。“牛彔”的本義為“大箭”,“甲喇”的本義為“節”,“美凌”的本義為“圍肩”,“額真”則是“主人”的意思。清統治者通過改換這些名稱,進一步清除了八旗組織中的部落制度痕跡。與此同時,對於各級職官的職守均加以明確規定。都統“掌八旗之政令,稽其戶口,經其教養,序其官爵,簡其軍賦,以贊上理旗務”,綜理一旗的軍、政、經事務,以下各級官員分別管理所屬。舉凡軍政、戶籍、銓選、司法、婚喪、稽察不軌,各有所司,八旗組織的管理體制因此更加正規和嚴格。

佐領是八旗的基層組織,每佐領一般轄數十戶,每戶約計數口以至數十口人丁。其長官職掌人口、田宅、婚喪、兵籍諸事宜,對本佐領人戶擁有很大的權限,“凡位居公侯並俯就之,猶縣令之轄鄉紳也”(1),至於普通旗人,更不在話下了。同一佐領人丁,均編入丁冊,對於壯丁的三代以及出身成分,或正戶(又稱正身,即自由民)、或開戶(奴僕獲准出戶並在旗下獨自立戶者)、或戶下(奴僕),一一詳晰注明,並嚴格禁止出身卑賤者混入正戶旗人階層,以利分化和控馭。

滿洲八旗編設之初,各部部長、族長率領屬部入旗以後,即出任各級官職,對舊屬仍保留著相當權威。當時“牛彔”、“甲喇”、“固山”的長官之所以各以“額真”(主人)相稱,蓋緣於此。這種傳統權力往往因同旗人世世代代居住同一佐領而得以綿延存續。入關後,清統治者利用這種傳統關係,並結合漢族社會的封建宗法制度,在佐領內建立起族長制度。族長最初由族眾推舉產生,選出後由佐領驗放,入選族長的多為休致(退休)的官員或者德高望重的長老。族長的多寡,視佐領內宗族的數目而定,由於佐領是多族姓的聚居,故族長常在三四人左右。遇到涉及本族的公私事務,族長與佐領一同策劃,並有權教導族人,可見族長雖非爵秩,其權威也頗令人敬畏。

1725年(雍正三年)重定:族長一缺,由都統、副都統從各族中擁有男爵、輕車都尉、騎都尉、雲騎尉等世職的貴族,或舉人、生員、領催等人中選取;每三年由都統對族長考察一次,對教導族人有成績者,予以獎勵。族長人選與考核的制度化,使這一職務從舊貴族控制族人的工具日愈變為封建統治階級鈴束滿族人民的手段。

為了加強對各地駐防旗人的管理,又建立旗人保甲制度。清初沿襲明制,在地方州縣以下建立保甲組織,10戶為甲立1甲長,10甲為保立1保長,為封建政府負起直接管理和監視人民的職責。

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清朝又在畿輔屯居旗人中試行保甲法,將各莊屯旗丁與當地民戶共編保甲,令旗人屯撥什庫(屯領催)與保、甲、鄉長共同稽查不軌。

1729年(雍正七年),世宗諭令近畿旗莊依仿漢民保甲之制,設立屯目、鄉長。屯目、鄉長的設立,意味著旗籍保甲長的產生,是旗人保甲組織走向完善的重要一步。(1)關於屯目的職掌,《戶部則例》有如下的明文規定:“屯居旗人,責成理事同知及該州縣擇老成者放為屯目,不拘旗分,令其管束,其鄉村竘遠畸零旗戶,即交附近屯目管轄,仍冊報八旗存案。凡旗人有來及往他處經營者,報明屯目給限,若無故逗留或潛往他處,報官嚴拿懲治。”從屯目的職掌不難看出,清統治者編設旗人保甲的目的就是對屯居旗人的行止進行更嚴密的監督與控制。乾隆年間,在東北、口外以及部分駐防八旗居住地,先後設立了旗人保甲組織。1813年(嘉慶十八年)北京發生了林清領導的天理教起義,直搗皇宮,有一些旗人曾參與這次起義,表明滿族內部階級矛盾的激化,促使清統治者擴大了編查旗人保甲的範圍,除少數王公大員及披甲兵丁外,上起宗室覺羅,下至旗人家丁,八旗滿洲、蒙古、漢軍的各個階層幾乎都被編入當地的保甲組織。(2)

清統治者還建立起一套嚴格的管理制度,入關初規定:八旗人丁不得擅離本佐領居住,違者以逃旗論,人口財產入官,本人治罪。不久,繁文縟節愈增愈多,規定在京旗人不準擅自離城20公里,各省駐防旗人不準擅自離城10公里,違者交刑部治罪;旗人因事出境,須到本旗衙門告假領票,票內注明本人年貌,呈報所去地方旗衙知曉,回旗時,再由該地旗衙告知本旗;並出具印文交本人帶回銷假,如果中途他往,或久住外地不歸,也要以逃旗論。旗人經商貿易,學習技藝、與民人交產、通婚或抱養民人之子,都在反覆申禁之例。這些限制,成為旗人正常生活的桎梏。八旗人丁戰時奉命出征,平時以時操練,春秋兩季還要進行長時間的集中訓練,只有以當兵作為唯一的職業。

駐防旗人分散在全國各地,除東北外,大部分駐防地處在漢族社會包圍之中,清統治者採取了幾項特別措施:

不許在外地世居置產。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定,關內駐防旗人,如果有老病、解退、亡故,家眷俱令還京,子弟和家人內有披甲當兵的,也必須革退還京。同時規定,駐防旗人不準在當地置產。從此,駐防旗人亡故後,一律用棺收斂或火化後送京歸旗,家中妻子兄弟一同回京。統治者擔心旗人世居外地,形同土著,養成安土重遷的心態,以至與漢民融合,而喪失勇武驃悍的雄風,所以才有如此違悖常理的規定。這項給旗人造成諸多不便的陋規一直沿用到乾隆年間。

建築滿城。清朝入關後實行“滿漢分居”制,除將在京旗人盡徙內城,漢民盡遷外城外,在各駐防地陸續修築滿城,由旗兵攜眷聚居其中,與當地漢民隔離分治。滿城與一般兵營、堡塞的區別在於:它是當地社會中一個相對獨立的小社會,城內包括軍事設施、官衙、居住區、學堂、廟宇,佈局亦如京師,按八旗分左右翼依序排列。西安滿城在西安城東北角,以後逐漸擴充,佔全城的二分之一,內有大街7條,小巷94條。成都滿城官街8條,兵街42條,每街居數十戶,每戶佔地一二畝,稱“甲地”,住房各3間,周回圍墻。利用這種形式,將駐防旗人禁錮在一個狹小的天地中。

在清統治者的重重限制下,無論是在京旗人,還是關內的大部分地區的駐防旗人既不能從事農業生產,又不能經商逐利,不得不脫離生產和流通領域,轉以俸餉和統治者的賞賜為主要經濟來源。清統治者在“優養”旗人的同時,又剝奪他們自謀生計的權利,這對滿族產生的消極影響是深遠的。

(三)上三旗與下五旗

清太祖努爾哈齊晚年,曾沿用過去時代的遺制,將八固山(八旗)作為家族的私產,在親近子侄中分配。領旗的旗主(和碩貝勒)享有在經濟、政治上均等的特權。清太宗皇太極即位以後,為強化自己的統治地位,在八旗增設管旗大臣,由大臣牽制八旗諸王,又陸續削奪阿敏、莽古爾泰兩大旗主,直接統轄正黃旗、鑲黃旗、正藍旗,但其餘各旗仍分別由和碩親王執掌。1644年(順治元年),世祖福臨沖齡即位,叔父多爾袞以旗主身份攝政,實際秉執國家的最高統治權。他與阿濟格、多鐸是同母所生的兄弟,原領有實力雄厚的兩白旗,1648年,多爾袞加豪格(皇太極長子)以“徇隱部將冒功”的莫須有罪名,將其瘐死獄中,乘機將隸屬皇太極一家的正藍旗奪為已有。多爾袞兄弟實領兩白一藍三旗,威權自專,形成對皇權的巨大壓力。1650年(順治七年),多爾袞病死,世狙親政,時年14歲,倚恃堂叔濟爾哈朗,對多爾袞一系展開反擊。1651年(順治八年),迫令多爾袞親兄阿濟格自縊(此前,多鐸已病死),追論多爾袞悖逆之罪,下詔迫削封爵,又興起大獄,處死多爾袞一系親近貴族重臣數十人。世祖通過這些努力,沉重打擊宗室強藩,鞏固了皇權。世祖在原先領有兩黃旗的基礎上,把原先隸屬多爾袞的正白旗劃歸己有,成為新上三旗(原正藍旗換出)。從此,正式形成上三旗與下五旗的體制。上三旗為“天子自將”,歸皇帝自領,地位高貴,人多勢眾,構成八旗的核心;下五旗成為諸王、貝勒、貝子等宗室貴族的分封之地。上三旗與下五旗的分治,是八旗制度的一次重大變革,是以皇權為代表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的明顯標幟。

1662年(康熙元年),聖祖玄燁即位以後,陸續分封諸兄弟子侄為下五旗王公,與原有本旗王公共同管轄每一旗人丁,於是一旗有王公數人,不再存在一個旗主專擅一旗的局面。1679年(康熙十八年)確定王公府屬官員名額,並規定王公府屬佐領下人在各王公門上行走,至於各王公名義上領有的旗分佐領(下五旗佐領)則歸各旗都統管理。都統“掌宣佈教養、整諸戎兵,以治旗人”(1)。直接承受皇帝令旨,各旗王公從此無權干預旗務。

上三旗下五旗制度,造成了正身旗人社會地位事實上的差別。上三旗守衛皇城,挑取侍衛,皇帝外出時擔任扈從,是皇帝最依重的親軍。下五旗除守衛京城外,被大批派往各地駐防戍衛。聖祖沖齡即位時,以索尼(正黃旗)、蘇克薩哈(正白旗)、遏必隆、鰲拜(鑲黃旗)為四輔政大臣,均出身上三旗,說明上三旗人在參預政治方面也享有優勢。

為了破除上三旗下五旗人的軫域隔閡,鼓勵下五旗人為皇帝建功立業,特別建立了“抬旗”制度。“抬”意即由下往上升。由“滿洲下五旗,抬入上三旗者,謂之抬旗”(2)。其本支子孫準一同抬旗,同胞兄弟仍隸原旗。皇太后、太后母家在下五旗的均准予抬旗。以後,抬旗方式多樣化,上三旗的漢軍可以抬人同一旗分的滿洲旗。聖祖生母孝康皇后一家,佟佳氏,原隸鑲黃旗漢軍,後抬入鑲黃旗滿洲,后族抬旗自此始。另外,包衣旗人可以拔出內務府抬入滿洲旗。不同形式的“抬旗”,成為清代滿、蒙、漢軍旗人間、上三旗人與下五旗人中、正身旗人與非正身旗人間成分流通的一種特殊途徑。

(四)內務府包衣三旗

上三旗下五旗分治後,各旗所有的包衣(滿語“booi”,意即“家的”,指某人的私屬)隨之析為兩個系統:上三旗包衣稱“內務府屬”或內府旗人,為皇家私屬,編為內務府鑲黃、正黃、正白三旗(內三旗);下五旗包衣稱“王公府屬”,為各王公的私屬,編為府屬佐領、管領。

內三旗與八旗(外八旗)是兩個獨立的組織體系。有別於八旗佐領(又稱旗分佐領)統屬於各旗都統,內三旗初隸領侍衛內大臣,1674年(康熙十三年)改歸內務府,從此終清之世不改。

內三旗的構成與八旗也有所不同,內參領下設有內府佐領、旗鼓佐領、內管領。內府佐領,即皇家所有的滿洲佐領,成分為滿洲平民;旗鼓佐領即皇帝所有的漢人佐領。宗室奕賡《寄楮備談》中說得明白:“內務府三旗漢軍佐領,俱名旗鼓佐領,舊作齊固佐領。”在康熙《大清會典》卷一五三中,又把“旗鼓佐領”,直接寫為“(內務府)漢軍佐領”。旗鼓佐領均由關外入旗的遼瀋舊漢人編成。內管領(滿語為“琿托和”,意即“半個佐領”),又稱“辛者庫牛彔”,意思是“內管領下食口糧人”。編入內管領的最初是滿、蒙、漢族奴僕,以後內部成分漸有分化。《寄楮備談》說:“辛者庫,乃半個佐領下食口糧人也,起初原系家奴,向例不許為官,內府俱賤視之。”在內三旗中地位最低下。

內府三旗初設滿洲佐領9,旗鼓佐領12,高麗(朝鮮)佐領1,以及內管領20。1695年(康熙三十四年)增至滿洲佐領15,旗鼓佐領18,朝鮮佐領2,管領30。(1)

內三旗包衣人,除擔任內廷供奉親近差使,專供驅使外,有按丁披甲的義務。其中,滿洲、朝鮮佐領,披甲人各89名(或90名);旗鼓佐領,披甲人各59名:管領,披甲人各89名。(2)兵種為前鋒、護軍、驍騎,均分別編營。乾隆年間,內三旗護軍營額兵1065人,前鋒營額兵1114人,驍騎營額兵5250人。(3)均布列皇城內,各按旗分,星羅棋布,拱衛皇宮,是直接役屬皇室的親兵。

內府旗人的身份地位較低,但由於他們是皇帝的奴僕和私屬,一旦為其寵信也可能外任肥差、執掌重權,成為詩禮簪纓的世家望族。內府旗人允許入學、考試、為官,旗鼓佐領下人在內務府仕進與滿洲同。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抬旗或改旗。

1632後(順治九年)議准:內務府三旗佐領、內管領下官員,有軍功勞績,奉特旨令其開出內府佐領、內管領者,各歸上三旗旗下佐領。順治年間卓靈阿因父罪編入包衣籍,以後世祖認為定罪過重,又將他開出包衣;王輔臣初為八王阿濟格兒子的“蝦”(侍衛),八王得罪死,王輔臣被沒入“辛者庫”為奴。世祖聞其勇冠三軍,特旨拔出辛者庫,授御前侍衛。在人數眾多的內府旗人中,能膺此殊榮的,只是鳳毛麟角。

內務府三旗的形成,是滿族皇帝獨掌三旗,並在八旗中確立起經濟、軍事、政治絕對優勢的產物,同時,又保留著滿族早期奴隸制的明顯殘餘。內三旗與八旗並行不悖的存在,構成清代滿族社會組織的一大特色。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liar5566樓主 發表於 2021-11-30 23:52 | 顯示全部樓層
外篇 清代妃嬪共分八等

皇后

皇貴妃一名

貴妃兩名

妃四名

嬪六名

貴人不限

常在不限

答應不限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liar5566樓主 發表於 2021-11-30 23:52 | 顯示全部樓層
外篇 康熙十七個兒子個個難善終

雍正在《大義覺迷錄》一書中,就“謀父”、“逼母”、“弒兄”、“屠弟”、“貪財”、“好殺”、“酗酒”、“淫色”、“好諛”、“任佞”等十項大罪,進行自辯,頒行天下。然而,事與願違,欲蓋彌彰,弄巧成拙,愈描愈黑,留下生動而曲折的歷史故事。

那麼事實究竟如何?雍正的上述罪名能否成立?讓我們一一分析:

雍正是否毒死皇父?一種說法是:康熙帝是喝了胤送的人參湯被毒死的。這話從倫理、法理、情理講,既悖於情,也不合理。從當時的具體環境、周圍條件分析,既違背史實,也絕無可能。

雍正是否逼死生母?《大義覺迷錄》說:“逆書加朕以逼母之名。”看來當時雍正“逼母”說流傳很廣。雍正生母烏雅氏,生三個兒子:胤、允祚(5歲死)、允。傳說:雍正繼位後,將允調回北京關押起來,他母親想見允,雍正不準,太后一氣之下,撞死在鐵柱子上。烏雅氏眼看親生兒子允被囚禁,作為皇太后能不生氣嗎?時人將雍正母親的死同他囚禁胞弟相聯繫是很自然的事情。

雍正是否弒兄殺弟?雍正帝繼承皇位之日,就面臨著兄弟們的不滿和挑戰。康熙崩逝的噩耗傳出,京城九門關閉6天,諸王非傳令旨不得進入大內。箭在弦上,形勢緊張。當時年滿20歲的皇子共有15人:即雍正的大哥允、二哥允礽、三哥允祉、五弟允祺、七弟允祐、八弟允、九弟允、十弟允、十二弟允祹、十三弟允祥、十四弟允、十五弟允、十六弟允祿和十七弟允禮。

大阿哥允禷,在太子廢立中得罪皇父,被奪封爵,幽於府第。康熙帝派貝勒延壽等輪番監守,並嚴諭:疏忽者,當族誅。允已成為一只不再見天日的死老虎。雍正十二年(1734年)死,以貝子禮殯葬。

二阿哥即廢太子允礽,被禁錮在咸安宮。雍正仍不放心,一方面封其為理郡王,另一方面又命在山西祁縣鄭家莊蓋房駐兵,將允礽移居幽禁。雍正二年(1724年),允礽死去。

三阿哥允祉,本不太熱心皇儲,一門心思編書,但也受到牽連。雍正即位後,以“允祉與太子素親睦”為由,命“允祉守護景陵”,發配到遵化為康熙守陵。允祉心裏不高興,免不了私下發些牢騷。雍正知道後,乾脆將允祉奪爵,幽禁於景山永安亭。雍正十年(1732年),允祉死。

五弟允祺,康熙帝親征噶爾丹時,曾領正黃旗大營,後被封為恆親王。允祺沒有結黨,也沒有爭儲。雍正即位後,借故削其子的封爵。雍正十年(1732年),允祺死。

七弟允祐,雍正八年(1630年)死。

八弟允,是雍正兄弟中最為優秀、最有才能的一位。但是,“皇太子之廢也,允謀繼立,世宗深憾之”。雍正繼位後,視允及其黨羽為眼中釘、肉中刺。允心裏也明白,常怏怏不快。雍正繼位,耍了個兩面派手法:先封允為親王──其福晉對來祝賀者說:“何賀為?慮不免首領耳!”這話傳到雍正那裏,命將福晉趕回娘家。不久,借故命允在太廟前跪一晝夜。後命削允王爵,高墻圈禁,改其名為“阿其那”。“阿其那”一詞,學者解釋有所不同,過去多認為是“豬”的意思,近來有學者解釋為“不要臉”。允又被幽禁,受盡折磨,終被害死。

九弟允,因同允結黨,也為雍正所不容。允心裏明白,私下表示:“我行將出家離世!”雍正哪能容許允出家!他借故命將允革去黃帶子、削宗籍,逮捕囚禁。改允名為“塞思黑”。“塞思黑”一詞,過去多認為是“狗”的意思,近來有學者亦解釋為“不要臉”。不久給允定28條罪狀,送往保定,加以械鎖,命直隸總督李紱幽禁之。允在保定獄所備受折磨,以“腹疾卒於幽所”,傳說是被毒死的。

十弟允,因黨附允,為雍正所恨。雍正元年(1723年),哲布尊丹巴胡圖克圖來京病故,送靈龕(kān)還喀爾喀(今蒙古共和國),命允赍(jī)印冊賜奠。允稱有病不能前行,命居住在張家口。同年借故將其奪爵,逮回京師拘禁。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才開釋,後死。

十二弟允祹,康熙末年任鑲黃旗滿洲都統,很受重用,也很有權,但沒有結黨謀位。雍正剛即位,封允祹為履郡王。不久,借故將其降為“在固山貝子上行走”,就是從郡王降為比貝勒還低的貝子,且不給實爵,僅享受貝子待遇。不久,又將其降為鎮國公。乾隆即位後被晉封為履親王。這位允祹較之其他兄弟氣量大,一直活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享年78歲。

十四弟允,雖與雍正一母同胞,但因他黨同允,又傳聞康熙臨終前命傳位“胤”而雍正黨篡改為“胤”,所以二人成了不共戴天的冤家兄弟。雍正即位,先是不許撫遠大將軍允進城吊喪,又命其在遵化看守皇父的景陵,再將其父子禁錮於景山壽皇殿左右。乾隆繼位後,將其開釋。

十五弟允,康熙帝死後,雍正命其守景陵。

境遇比較好的有三人:就是其十三弟允祥、十六弟允祿和十七弟允禮。允祥,曾被康熙幽禁,原因不詳。雍正繼位,即封允祥為怡親王,格外信用。允祿,過繼給莊親王博果鐸為後,襲封莊親王。允禮,雍正繼位封為果郡王,再晉為親王,先掌管理藩院事,繼任宗人府宗令、管戶部。允祥和允禮顯然早加入“胤黨”,只是康熙在世時,十分隱祕,沒有暴露。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liar5566樓主 發表於 2021-11-30 23:52 | 顯示全部樓層
外篇 中國古代部分火器──火統

鳥銃:單兵火繩槍,明軍在俘獲的日本鐵炮基礎上加以研究改進。用熟鐵打造槍管,重約56斤,與火銃比增加準星照門,用扳機夾鉗火繩點火,安了彎型槍托,槍管細長,口徑比在5070倍之間。火門有蓋,使用龍頭類火繩發火機,一根火繩可多次擊發不滅。鳥銃口徑在0.9~1.3厘米之間,射程可達300米左右。槍全長112厘米─150厘米,和明代中葉以前的各種火銃(火門槍)相比,具有身管長、口徑小、重量輕、便於步、騎兵使用的特點。明代後期,鳥槍已經是明軍的主要裝備。每名鳥槍手配備火藥罐2個,一個裝發射藥,─個裝引火藥,攜帶鉛彈300發。

嚕密銃:單兵火繩槍,在嚕密國(土耳其)貢入的鳥槍基礎上創制。銃全長57尺,重68斤,管長4尺5寸,前安準星,後設照門,桑木或柳木製銃床。槍托尾部有鋼刃,敵人逼近時,即倒轉來作斬馬刀用。這銃射程遠,威力大,在結構上也優於鳥嘴銃。《武備志》說:“鳥銑:唯嚕密銃最遠最毒”。

佛郎機銃:大口徑火繩槍,介乎於炮槍之間。在繳獲的佛郎機(葡萄牙)人艦船中得到的火繩槍基礎上創制。有子銃9杆,可連續快速開火,重量比普通火繩槍重,但威力更大,射程更遠。

掣電銃:單兵火繩槍,明朝火器專家吸取魯密銃及佛郎機的優點自行創造。銃長約6尺,重5斤,採用後裝子銃的形式,子銃5個。發火裝置與魯密銃同,但下面加有護圈。子銃預先裝填好,輪流裝入槍管發射,可以加快射擊速度。

迅雷銃:5管火繩槍,明朝火器專家吸取鳥銃及三眼銃的優點自行創造。單管長2尺,正五菱形分佈。5管各有準星火門,火線以薄鋼片隔。5管中有長木柄,中空成筒,內有火球一個,銃彈射畢可點火焰,柄端有槍頭,可近搏。柄有機匣引火,5管共用。銃前有牛皮牌套可保護射手。隨銃有叉架一個。跪姿使用,先射一彈,後轉72度射第二管,以此推。

三眼銃:3管單兵手銃,由3支單銃繞柄平行箍合而成,成品字型,各有突起外緣,共用一個尾部,單銃口徑15毫米,全長350450毫米,都有藥室和火門,可連射。射後可當錘擊敵。

四眼銃:4管單兵手銃,由4支單銃平行繞軸箍成,與三眼銃類似。

五排槍:5管單兵火繩槍,淨鐵打造槍管,每管重1斤4兩,長4尺,各有一個火門,可裝鉛彈4、5枚及火藥若干。5管平行排列,合安一個木柄,點火後5管依次射擊。

五雷神機:5管單兵火繩槍,管用鐵造,各長1尺5,重5斤,圍柄而排,有準星,管內裝藥2錢,鉛彈一枚,共用一個火門,槍管可旋轉,點火射擊後轉到下一火門,平射可達120步(每步5尺)。

七星銃:車載7管銃,管用鐵造,長1尺3寸,7管平行排列,一管居中,6管圍繞,外有鐵皮,加箍三道,均有火藥彈丸,尾部合為一處,後按一根5尺長木柄。車輪徑1尺5寸,戰時7銃齊射,管口能高能低,威力較大。

十眼銃:單兵單管銃,管用熟鐵打造,重15斤,長5尺,中間1尺為實體,兩頭各長2尺為管,每頭平分5節,每節長4寸,有箍一道,火門一個,每節裝火藥和鉛彈一枚。用時先點一頭,依次發射,然後掉頭再發射另一條?

三連珠銃:單兵多發銃,銃管較長,分三段裝填,每段各有一個火門,逐段裝填,依次發射。

十連珠銃:10管銃,每管裝10彈,共100彈,10管繞軸平行,箍合成10管銃,射擊密集齊進之騎兵。

連子銃:連射單兵銃,銅鐵鑄造,尾安木柄,銃膛後有火藥,裝於一節一節之小紙筒中,共用一引線,每節火藥射一彈丸。銃筒中間豎插一鐵筒,彈丸依次裝滿,首枚彈丸於銃筒中,射後第二枚彈丸自動落下,由第二節火藥射發,如此反覆可連射多發!

馬上佛郎機銃:騎兵用小型佛郎機,銃身短小,長154毫米,口徑28毫米,重1斤10兩和1斤12兩,有4道箍,第二和第三箍中間有方型圓孔,可栓繩。

震疊銃:倭寇戰明軍,見明軍舉槍便伏地,射閉前衝,使明軍無暇裝填。此銃則先發一彈,間隔後再發一彈,使倭寇不勝防。

鉛彈一窩蜂:多彈火槍,身用鐵鑄,口徑小身管短,能裝百枚小彈丸。槍小可挎腰而攜。用時先將前端鐵腳插於地,尾抵小木樁,使槍口昂。點火後百彈齊飛散射面大。

快槍:長柄火槍,長5‧5尺,重5斤,前為鋒利槍頭,後接2尺長槍筒,有4道箍,內壁光滑,從口裝入三四錢火藥及鉛彈,筒後為長柄。用時先去槍頭,1‧5寸火線插入筒內,點發後再裝槍頭,同敵近戰而搏。

夾把銃:雙管單兵手銃,由兩個聯體單銃組成,中夾一長杆冷兵器,用多道箍與銃緊固。戰時先發銃彈,後為冷兵器近搏。

飛天神火毒龍槍:多用途單兵槍,身用銅鐵鑄造,管長1尺3,裝彈一枚,管安長柄,上有槍鋒,筒旁有毒火噴筒2個。敵遠可發彈射敵,敵近噴射毒火,敵至則以槍鋒格鬥。

自生火銃:南京戶部右侍郎畢懋康發明的一種撞擊式燧發槍,構造和性能與線膛鳥銃無大差異,主要是改進了發火裝置,將火繩點火法,改進為燧石發火。擊錘上夾燧石,扣板機龍頭下壓,因彈簧的作用與燧石磨擦發火。這樣不但克服了風雨對射擊造成的困難,而且不須用手按龍頭,射擊精度更為準確,並在各種情況下,隨時都可發射。

“落匣連珠銃”。上面一只銅戽子,容得本銃四十出火藥、四十出鉛子。但將銅戽內火藥、鉛子加足,又將下面銃門火藥點著,那銅戽中的火藥、鉛子自能落匣,溜入銃管,向外轟打,不煩人裝灌,便銃聲絡繹不絕,直待四十銃發完了方止。若四十銃不足用,只顧將火藥、鉛子加入銅戽,那怕千百聲,陸續發出不斷。更防銃管熱炸,銃下各備大水壺一把,頻頻澆灌。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liar5566樓主 發表於 2021-11-30 23:52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三卷 物華天寶 第四百二十六章 祟明島海戰

當年,於中被康熙派到四川之後,滿洲水師提督之位隨即被伊桑阿弄到了手,於中的那些老部下,除了被分配到其他各大水師的,剩下的也就都成了伊桑阿的手下部將。

後來,太子胤礽謀亂,康熙對諸皇子的疑忌增強。而敏銳的察覺到了康熙對自己的心思之後,大阿哥胤褆為了避免嫌疑,同時也不願意再繼續在北京城裏為著一個皇位糾纏,早就把目光放開的他便向康熙提出帶軍遠征北美。而在此之前,伊桑阿也早已向康熙等人上報過在阿拉斯加發現了大片金礦的事情。

所以,一方面為了支援自己的兒子,另一方面,為了能夠將北美的某些物產能夠運回國內,康熙便組建了一只運輸船隊。而這支船隊的前身,如果換一個比較好理解的名字,那就是“……滿洲水師北洋分艦隊”!

在一開始的時候,這支船隊只有不到二十艘船隻,而且多數還是運輸船隻。不過,隨著胤褆在北美的進一步發展,尤其是他向康熙索要了大批的日本人之後,康熙便下旨增加了這支北洋運輸船隊的規模,而且,康熙還大大的加強了這支艦隊的武裝力量。這麼做的原因自然是胤褆的手下有太多異族,除了日本人,還有大批的印第安人,為了預防萬一,自然要保證足夠的武力威懾。雖然艦隊的存在並不能威脅到有大陸深處可以躲避的人,可規模巨大的船隊卻能隨時將大批的軍隊從滿洲運送到北美去!所以,無論是誰想要叛亂,首先就要做好被康熙窮追猛打的準備。要知道,胤褆的離去雖然讓康熙省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卻也讓康熙多了一個心結,這個心結讓他覺得總是有些對不起自己的大兒子,所以,確保胤褆的安全。為其提供移固地支持和後備力量,成了康熙唯一能夠緩解這種心情的方法。

不過,誰也沒有想到,到了最後,這支掛在滿洲水師名下,表面上要聽從提督伊桑阿的命令,實際打建立時起就只聽從過康熙和胤褆的命令的北洋分艦隊卻能發展到擁有八十多艘艦船的規模。當然,八十艘艦船乍一聽來並不能算得上什麼。哪怕只是六大水師裏面實力最為弱小的直隸水師也要比這支艦隊的規模要大地多。可是,讓人不得不重視的是,由於從滿洲到北美,海上航路漫長,所以,為了能夠滿足遠航的需要,這八十艘艦船無一例外的都是巨型艦船!

而且,由於北方海域,尤其是白令海一帶的氣候情況並不是很好,天氣變化莫測。所以。這八十多艘艦船在打造的時候。都是按照能夠抵禦海上的大風浪的要求做的。其船板厚度幾乎要超過海葳威造船廠為其餘各大水師提供的戰艦地一倍。再加上製造這些船隻地材料又都是西伯利亞那些生長的足足有千百年的上等木材,可以說,船身地堅固程度。恐怕比費老頭為了驗證鋼鐵造船的可能性而趕制的那艘鐵甲船也要勝上一籌,再加上北洋艦隊的船隻體型足夠巨大,如果兩者相撞,結果恐怕會是一傷一沉……由於工藝水平的問題,幾乎可以肯定,沉的會是那艘鐵甲船。而且,鐵甲船如今僅僅能夠非常冒險的從大連航行到天津,在遠航能力上,比起曾經按胤褆的命令到達過北美南部,險些都躍進到南美的北洋艦隊戰船來說。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雖然鐵甲船絕對是未來的海上霸主,可是,在目前,由於水平問題,它還遠遠不夠檔次。

本來,如果大清朝一直都是這麼平平安安地發展下去,這支北洋分艦隊可能只是老老實實的擔任康熙和兒子之間的運輸大隊的角色,永遠都不可能有出頭之日。甚至於,除了有限的幾個人之外。也不會有多少人知道它的存在。可是,歐洲人偏偏來了!而且,歐洲人剛一來就把南海和西海兩支水師給打得殘廢,又把東海和北海水師給堵在了太湖裏面不許出來。而為了防住自己的京畿地區和老祖宗發跡的滿洲地區,康熙又不願意讓剩下的兩大水師,尤其是一直被他視為底牌地滿洲水師出動。所以,想來想去,便想到這支準艦隊。

………………

於中當年在海參葳訓練滿洲水師的時候,特別鍾愛以大欺小,以強凌弱的戰法,尤其是喜歡在決戰之前憑著強大的實力先從氣勢上將敵人徹底壓倒,爾後一舉發動猛攻。而於中向手下傳授的兩招以氣勢懾敵的戰術,又分別應對於陸上的敵人和海上的敵人。對於陸上的敵人,就是用側舷的排炮進行覆蓋式、地毯式的轟炸,以一瞬間的毀滅式打擊來換取敵人的恐懼和滅亡。而對於海上的敵人,於中最喜歡的就是“精確打擊”!滿洲水師之中“神炮手”的存在就是為了這一招而準備的。

這年頭,帆船是海戰的主力,而高大的桅杆對帆船們來說卻是一個脆弱卻又無比重要的存在。如果沒有了桅杆,帆船在海上幾乎將無法再進行機動作戰,不僅將失去主要的行進動力,甚至於,連轉個彎都十分麻煩。如果在在海戰中,處於這種境地的帆船哪怕就是沒有人管,恐怕也死定了。因為,如果修不好,在茫茫大海之上,這支帆船很有可能會帶著它身上的乘客們一起走向滅亡。

所以,如果在海戰一開始的時候就能遠遠地將敵人的桅杆打斷,那麼,勢必會嚴重影響敵人的士氣。

前面說過,北洋艦隊是掛名在滿洲水師麾下的,所以,它從統兵的將軍,到下轄的小兵,有許多都是於中教出來的。而這支艦隊的都統,也就是最高指揮者,就叫做富察穆爾察!那位於中的“本家”。自年羹堯離開之後,跟岳鐘麒一同擔任過於中副將的一名年輕將領。當年剛,剛被調到海參葳的時候,這個穆爾察甚至還不到二十歲,不過是個憑著祖先恩蔭才混了個低級軍官的少年。所以,對當時就已經因為殺過川陝總督,救過康熙,守過奉天而聞名天下的“本家”於中。這個小子一直都是十分敬佩的。再加上於中對他又似乎一直“另眼相加”,經常帶在身邊教導,在攻打日本地時候也曾委以重任,所以,從一開始,穆爾察就特別聽於中的話,對於中所說的一切都奉行不悖。雖然後來於中被調走了,可是。兩人的聯繫卻從來沒有斷過。而由於一直受到於中的勸解,穆爾察即便是後來被調做了“運輸隊長”,也沒有就此而感到心灰意冷,對訓練手下的事情也幾乎從來沒有懈怠過。

所以,這一次接到康熙的調兵旨意之後,帶兵到海參葳改裝了一下那些巨型運輸船隻,又要了一批火炮和彈藥,借調了一批神炮手和幾支部隊之後,他立即就南下了。而這個時候,滿洲水師的北洋分艦隊已經成了大清朝地“北洋水師”。穆爾察也成了北洋水師都統。按照康熙的旨意。只要打了勝仗,他也將成為第一任北洋水師提督,大清朝的第七大水師提督!

等了十多年。機會終於來了!已經三十多歲的穆爾察意識到自己終於等到了一次可以一步登天的機會。他清楚的知道,如果能成功地完成康熙交付的任務,他就會成為力挽狂瀾的大功臣,憑著滿人的身份,說不定他用不了多久,也將會緊隨著於中的腳步,成為能夠獨擋一面地大將軍。

不過,他也十分清楚,如果他不能抓牢這一次地機會,他也必然會從此沉淪。再無復起之日。所以,南下初始,他便對全軍下達了“不成功,便成仁”的將令。為了預防南下的消息泄漏,他甚至下達了“格殺令”!對路上遇到地一切船隻,不分敵我,一概擊沉。

手段有些嚴峻!可是,非常之時必當用非常之法!

而事實最後也證明,穆爾察成功了!

雖然他帶領的北洋水師十分不走運的在路上遇到了接近三十艘聯軍戰艦。可是,由於一直派有快船擔任海上斥候,而那只擁船三十多艘的聯軍艦隊又太過於大意,所以,很輕鬆的,一支包圍圈就套牢了這支敵軍。之後,在北洋水師發起的前三輪攻擊中,那三十多艘可憐的聯軍戰艦就有一半以上失去了靈活機動的能力。再之後,精確而又致命的打擊使得北洋水師在短短的時間內就將敵人消滅了大半。而北洋水師自身卻只有幾艘戰船挨了幾炮,連戰鬥力也沒有削弱。

然後,在追擊幾艘逃出包圍圈地聯軍戰艦的時候,穆爾察又得知了在祟明島附近正發生著一場激戰。於是,他靈機一動,放任那剩下的幾艘已經被打得可憐無比的聯軍戰艦逃跑,而他卻只是排出整齊的隊形跟在其後。然後,在接近戰場的時候,又命令神炮手將這幾支戰艦擊沉!……以精確而致命的打擊,對聯軍形成震撼式的壓迫。而當時施世膘和布萊克正帶領各自的艦隊對峙地場面,又等於是在無形之中大大的配合了他一把。……空寂的環境下,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戰艦被對方輕易的擊沉,再配合北洋水師漆黑高大的艦身所具有的壓迫感,穆爾察又一次達到了目標。

而在此之後,就是北洋水師與東海、北海兩大水師對聯軍艦隊進行前後夾擊!狹窄的海面上,本就有些排不開陣式,布萊克雖然曾經想改變這種局面,可是,海域的狹窄卻使得他不得不放棄這種想法。因為,如果在這種窄地進行轉彎,必然會造成一定的混亂,如果此時清軍艦隊趁機發動猛攻,聯軍必然損失巨大。可是,北洋水師出現之後,布萊克卻不得不為自己沒能臨機果斷的處理事情而感到後悔不迭了。先前就損失了三十多艘,被北洋水師又消滅了三十艘,一下子沒了六十多艘戰艦,而清軍的兩支艦隊加起來卻有一百四五十艘,再加上人家還是兩面夾擊,又把排成幾列把海面堵得嚴嚴實實,在這種情況下,除非硬撞開一條道路,要麼,他們就只有全軍覆沒這一條路可走。

不過,身為一名軍人,布萊克並沒有退縮。雖然形勢不利。他卻依然下令反擊了。聯軍艦隊的前隊拼命抵擋正面的施世膘艦隊,後隊則依次調頭,向從後面開過來的北洋水師攻擊!

一方想要另一方的命,另一方則想拼命突圍……祟明島長大約四十七英裏,約合一百五十多里,可將近兩百多艘戰艦,數萬人馬卻只能窩在長不過四十里,寬還不到二十里的狹窄空間內進行搏殺。其戰鬥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本來,有句話叫做“一夫拼命,萬夫莫擋”!被清軍前後包圍,又處於如此擁擠的環境之下,聯軍幾乎就無法突圍。不過,布萊克和圖盧茲卻還是打算試一試。不過,雖然聯軍拼盡了全力,但隨著戰鬥的進行,形勢依然還是愈加不利於他們這一方。首先,祟明島處於長江口。

而施世膘所部又正好處於上游。所以,決戰一開始,施世膘就放出了數十艘小船。炸沉了堵在前面地差不多十艘聯軍戰艦,並緊接著率軍衝破了布萊克的前隊防禦,打亂了聯軍的陣形。其次,由於海域的狹小,如果想要衝出清軍的包圍,聯軍的戰艦自然難免要跟北洋水師的戰船進行貼身戰,可他們卻沒有料到,穆爾察此次南下的船上,由於有近一半船隻是臨時改裝,無法攜帶太多地火炮。這種情況下,自然也就空出了不少的地方。可是,戰艦上剩餘的空間穆爾察卻並沒有讓它閒著,他裝上了三千火槍隊和五千用於肉搏的戰士,這些肉搏戰士都十分勇猛,甚至可以說是兇狠!因為,這些人都出自訓練極為嚴酷的──皇協軍!

於是,貼身戰開始後,聯軍官兵的傷亡開始急劇增加。猶勝於先前的戰鬥。而那些皇協軍和清軍不僅在數量上佔據優勢,其兇狠的搏殺手法也使得許多聯軍戰士心虛膽寒。可是,由於場地實在是太過擁擠,貼身戰之後的場面太過混亂,再加上語言上的差異,無論是施世膘還是穆爾察等人都沒能利用起這一機會,再加上聯軍所部有不少地海盜,本就是一群亡命之徒,所以,在初時地慌亂之後,面對清軍無情殺戮,聯軍也暴發出了一股慘烈的氣勢,開始拼命反擊。而到了這個時候,雙方都已經殺紅了眼,任是天王老子來了,也無法再將其分開了。

等到戰鬥結束的時候,整個祟明島附近地海面上,幾乎到處都漂浮著屍體。而這些屍體之中,絕大部分都是殘缺不全的。其中,有聯軍的屍體,也有清軍的!海面上,只剩下一片鮮紅!

……

祟明島一役是這一次東西方會戰之中最為慘烈的一役。雖然清軍艦隊兩面夾擊,又是將素質優秀的聯軍艦隊堵在了一片狹窄的海域之中,使其發揮不出全力,可是,清軍依然損失巨大,光官兵的死傷總數就高達五千以上,聯軍則是更加無法計算,最後被俘虜的,已經不到千人。其中,英國少將布萊克也不知道被哪個家伙給砍去了半邊腦袋,而從決戰開始之前便退出了聯軍戰鬥序列那位圖盧茲伯爵卻被活捉了。不過,幸運的是,由於整場戰事之中,有很大地一部分時間是在進行艦與艦的貼身肉搏戰,所以,傷亡的主要是人!雙方的戰艦雖然較開始又損失了一批,可是,最後,清軍依然還是俘虜了五十多艘聯軍戰艦,再加上自身剩下的,清軍的戰艦總數也達到了大約兩百艘。可是,這個戰果也使得清軍上下認識到了聯軍的戰鬥力。

尤其是在嚴密的包圍之中依然有數艘聯軍戰艦能帶著滿身的傷痕衝出層層包圍,這種戰力,即便是許多自詡強悍地清軍將領也自愧不如。

畢竟,西方數百年來就幾乎沒有停止過戰爭,在這種環境下鍛煉出來的軍隊,又怎麼可能是一群熊包?

不過,儘管已經知道了對手的厲害,戰爭卻依然還要進行。

祟明島海戰之後,清軍艦隊休養了一段時間,接著就在施世膘的帶領下南下掃盪!……由於已經沒有把握能夠打敗聯軍艦隊,施世膘適時的更改了作戰計劃。不再想著先奪下淡馬錫,而是意圖在已經受到招安的東方海盜的協助下,先集中力量消滅西方的騷擾艦隊。不過,也不知道是出於什麼原因,聯軍高層在得知了己方在祟明島一戰的損失之後,並沒有著急報仇,而是收縮起了兵力,將大部分主力都拉回淡馬錫一帶,做出了一副嚴防清軍進入印度洋的態勢。如此一來,被迫龜縮在廣州的南海水師也不用等施世膘所部前來“營救”,反而主動前往匯合。

這樣,一支主力戰艦超過兩百艘,各式從屬船隻達到三百多艘的清軍艦隊集群成形了。不過,即便實力有了很大的增強,施世膘依然沒有主動發起反擊,而是在呂宋遙遙與聯軍對峙起來。

而就在此時,印度方面也傳來了急報。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liar5566樓主 發表於 2021-11-30 23:52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三卷 物華天寶 第四百二十五章 北洋水師到了!進攻!

圍攻中國沿海的聯軍主力艦隊總共有兩百多艘,再加上部分聽令的海盜船,聯軍指揮官能夠調動的戰艦數量達到了三百多艘。而清廷麾下的水師的力量一直以來都不怎麼強。憑當年於中率領的滿洲水師三十幾艘戰船就已經號稱水上實力第一便可見一般。雖然近年來各大水師的實力都已經增強了不少,可因為一直以來的戰事都十分順利,沒有見識過真正大海戰,再加上許多朝臣都對耗費巨資建造那些沒有多大用處的大型戰艦感到不捨,所以,四海水師的整體實力在數年前就已經沒有再有所增長。而由於沒有認識到可能會在海上遇到強敵,所以,於中和費老頭之後,大連和海參葳這兩大造船廠所生產的供給四海水師的戰艦,在許多性能上,也因為主官的不在意或是別有用心而有所減弱。而三年前費老頭被康熙閒置以後,大連和海參葳的造船廠更是接近於停工,三年來雖然還造了一些貨船,戰艦卻基本上是一艘未造。所以,在南海和西海兩支水師蒙受了巨大的損失之後,整個清廷的水師,除卻南海水師手上餘下的三十餘艘大型戰艦,東海、北海也僅剩下不到八十艘主力戰艦,雖然還有幾百艘較小些的戰船,可這些戰艦在性能方面卻遠遠不及西方戰艦了,論戰力甚至比起那些西洋海盜船都要差上一大截,如果派出海去,最大的用處恐怕就是消耗自己的士兵,吸引聯軍的攻擊……

而由於比較清楚清軍艦隊跟自己的實力有著巨大的差距,負責圍堵東海和北海兩大水師的圖盧茲伯爵也是十分有自信能夠完成任務的。當然,這個任務並不包括消滅躲在太湖裏面不出來的清軍水師。

“如果中國人打算一直躲在他們地龜殼裏面的話,我想,除非我們集中起整個歐洲的所有戰艦,否則根本就沒有可能突破他們設在長江兩岸的防線!”

祟明島是僅次於臺灣和海南的中國第三大島,南臨上海。北望江蘇太倉,正位於長江入海口處,地理位置極為重要。聯軍堵在這裏,可以等於說是已經扼住了整個大清國的喉嚨,如果他們的實力再強上一些,能夠突破清軍的防線進而沿長江侵入內地,必然會讓清廷上下無比恐慌。不過,身為堵截任務地指揮官。圖盧茲伯爵並沒有興趣去這麼做……一是他沒有足夠的實力,二麼,則是不想太過賣力,因為,在這場戰爭最為得利的,必然會是英國人。以英國和法國的仇怨,他當然不願意看到對方這麼快就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何況,聯軍指揮部也不會同意他這麼早就去“消滅”中國人在海上的“勝利希望”,要是那樣的話,等於是逼著清國人把注意力硬生生的從沿海移開。到時候。聯軍的陸軍可就要倒大霉了。所以,現在的伯爵閣下最想做地,就是在這個風景和氣候都比較怡人地島上舒服的休閒休閒。比如說:打打獵之類!

可是,很顯然,並不是所有人都希望他過得太過舒服。

“伯爵閣下,我知道法國人一向都比較浪漫,也很會享受……”英國皇室海軍的布萊克少將是這一次行動地副指揮官,也就是圖盧茲的副手。可圖盧茲瞧不慣英國人,布萊克也看不起圖盧茲這種自詡海軍名將,實際上卻只會蠻打蠻撞的家伙,所以,從搭檔的初始。兩人就不怎麼對付。

此刻,布萊克正跟在圖盧茲的身邊不住絮叨:“可是,我們這一次不是到東方來旅遊的。我們面對是的一個強大的國家……而且,此時此刻我們正呆在他們的嘴邊兒上,隨便的一次疏忽就有可能會讓我們萬劫不復地!”

“明白!非常感謝少將先生的提醒,我會注意的!”圖盧茲手裏端著一把嶄新的滑膛燧發槍,正在朝遠處灘塗上漫步的水鳥瞄著,聞言只是隨口說了一句,然後一扣板機……

“砰!”驚起一叢水鳥。

“將軍。您打中了!”隨行的衛兵大喊一聲,拔腿就向遠處跑去。……按照法國海軍上將的脾氣,衛兵必須以最快的速度去把獵物取回來,以便讓這位將軍查看一下他到底打中了獵物的哪一處地方,看看槍法是不是有進步!據說,上將地前一個衛兵就是因為跑得足夠快,湊巧上將的心情又特別的好,結果,就被從下士直接越級提到了少尉……那位傳說中的少尉就是現在這個衛兵的偶象。

“伯爵閣下,既然您知道這一切……那您為什麼還要放任我們的人隨意離開基地去搶劫?這只會使得我們在基地的實力被嚴重削弱,也會讓士兵們的警惕性變得怠惰。如果對面的中國人知道了我們的情況,趁勢反擊的話,我們也必定將會蒙受巨大的損失!”看著圖盧茲表面認同,實際卻心不在焉的舉動,布萊克沉著臉,語氣嚴肅的質問道。

“趁勢反擊?少將先生,您是在開玩笑?”圖盧茲嗤笑了一下,“您認為中國人敢從那條小河溝裏面出來嗎?而且,在我們的基地,隨時都保留有超過一百二十艘戰艦的力量,我也從來沒有允許那些‘出巡,的戰艦離開基地超過一天的路程,所以,就算中國人發動反擊,我們也可以很快的集中起兵力來。說不定,當我們在基上的艦隊拖住對手的時候,那些出巡的艦隊還能突然在後面殺出,給中國艦隊來一個兩麵包抄,前後夾擊呢。……再者說,那位清軍的海軍指揮官的膽子顯然不怎麼大,要不然他也不會一直躲在長江裏面不敢出來。所以,我並不認為您的假設能夠成立!”

“伯爵,在戰爭之中,我們要隨時預防可能發生的一切!而且,我並不認為將所有的戰艦都集中在一起有什麼好處。這個島幾乎整個兒的嵌入到了大陸中。兩邊臨敵,而且距離對岸太近,海域也太狹窄,最窄的地方,中國人甚至只需要隨便架起幾門炮就能打過來!在這種地方,我們不僅很難讓大部分的戰艦展開。如果中國的艦隊從長江裏面出來,在突然而至的密集炮火之下,我們也將蒙受許多不必要的損失!”布萊克叫道。圖盧茲地海軍上將名號完全是依賴優越的出身和對敵英國海軍上將喬治‧魯克而勝的戰績才取得的。可惜,那一次卻是喬治‧魯克過度輕敵,連陣形也沒有擺,才會被只知道蠻打蠻沖的圖盧茲一陣亂拳給打敗的。兩者之間完全沒有可比性。論起真本領,布萊克甚至認為這位法國海軍上將連一位英國海軍少校恐怕也不能勝過!

“考慮的非常嚴密。可是,少將先生。這附近還有其他的島嶼可以讓我們牢牢看住對面地那支中國艦隊主力嗎?雖然,這個島就在中國人抬眼可望的地方,可是,它也足夠廣大,廣大到我們可以不必擔心中國人的突襲。因為,從島的這一頭到另一頭,足足有四十七英裏,就算中國人能上到島上,也無法達成突襲的效果。所以,我認為。你的擔心並不成立!”圖盧茲問道。

“就算是一定要駐紮在這裏……至少也要分兵兩處才行。這樣。

中國人才不敢輕易地來找我們的麻煩!”布萊克又說道。

“好了!少將,你這已經不是第一次提出這條建議了。可是,我只能回答你:如果哪一天你能夠成為‘布萊克海軍上將,的話。我也許會採納你的建議……現在,我最想做的是打獵,如果你願意一起來,我將非常歡迎,可如果你沒有興趣地話,那就請便吧!不要再來打擾我!”不知道布萊克對自己地腹誹,圖盧茲不耐煩的說道。

“如果只是擔任您的副手,我並不認為我能有機會成為布萊克將軍那樣地傳奇人物!”布萊克明白圖盧茲嘴裏的“布萊克海軍上將”是什麼意思,這當然不是指現在的少將。那位“布萊克海軍上將”其實是指繼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的霍金斯和德雷克之後,英國海軍中出現的又一位傑出將領。第一次英荷戰爭。就是這位布萊克海軍上將率領英國艦隊打敗荷蘭海軍,並封鎖了荷蘭海岸,最終讓英國人取得了勝利。之後,又是這位將軍率隊擊敗了西班牙艦隊,並首創了海軍史上艦炮摧毀岸基炮群的戰例。而且,布萊克作為英國的海軍統帥,十分重視海軍戰略戰術的研究,創立了“縱隊戰術”、“封鎖加攔截”的戰術和“艦炮壓制岸炮”的戰術,大大促進了英國皇家海軍地發展和海軍學術的繁榮。被人譽為“第一個不守舊規的人”。他治軍嚴格,作戰英勇,指揮靈活,為英國進行海外擴張和奪取海洋霸權做出了重要貢獻。不過,布萊克少將卻明白,圖盧茲提及這位英國的傳奇海軍上將,並不是出於對那位將軍的尊敬,而是在諷刺他這個海軍少將“不守規矩”,竟然敢置疑上級。對此,他當然是心有不滿,順口反擊也是理所當然。

“擔任我的副手就沒有機會?……嗯,那我真的是非常遺憾!不過,少將先生你儘管放心,如果有機會的話,我一定會多派給你一些任務的!”圖盧茲聽到布萊克地話並沒有生氣,只是聳聳肩說道。

“哼……”

布萊克冷哼了一聲。派任務給他?身為副指揮官,就是要為指揮官襄贊軍務,如果圖盧茲派他出去執行任務的話,豈不是等於把他降到了跟那些普通艦長一樣的地位了?這簡直就是對他的侮辱。要知道,能被派來擔任一位上將的副手,而且這名上將還是出名的不擅指揮戰艦集群作戰,就已經足夠證明布萊克的指揮才能了。

“將軍……”

話不投機半句多。布萊克憤憤的正想離開,可他才剛邁出腳去,就被不遠處的一聲嘶嚎把注意力給吸引了過去。

“將軍……敵襲!敵襲!”

手裏還抓著那只無故被圖盧茲“槍決”了的水鳥,以某位傳說中的少尉為偶象的衛兵正以有生以來最快的速度朝著兩位將軍的所在地狂奔,一邊跑,一邊不住的大聲呼喊。而圖盧茲和布萊克也清楚的看到了讓這名衛兵身後的海面上……不,應當還是江面上那一片片地船帆!

排是縱隊,近百艘大型戰艦正順著長江入海的水流,以一種一往無前的氣勢飛快的朝著祟明島接近!甚至於,兩位海軍將領覺得自己都已經清楚的看到了清軍戰艦獨有的前舷主炮!

“快跑!”

不愧是上將,圖盧茲的反應在一眾人間是最快的。就連奔跑地速度也讓其他人望塵莫及,讓人很難想像這是一位出身法國皇族,自小便嬌生慣養的王子殿下。

“怪不得將軍喜歡跑得快的人……”那名手裏依然抓著那只冤死的水鳥的衛兵看著圖盧茲飛快消失在岸邊草木中的身影,不由得暗暗想道。

………………

突襲!

如果放在別處,即便是突襲也不可能取得像這一次一樣的效果。

施世膘臉色鄭重地站在首發的戰艦之上,看著那幾個倉惶消失在岸上的人影,暗暗呼出了一口氣!……祟明島距離兩岸實在是太近了,近到彈指幾乎彈指即到。而且。馬德又早早地在長江口兩邊設置了龐大而且堅固的岸基炮群,使得西洋人地斥候船隻不敢也不能順著長江去查探情況。所以,他們今天地到來才會取得如此突然的效果。

不過,很可惜,長江終究只是一條河。不利於東海和北海兩大水師七十餘艘戰艦展開隊型,所以,他們必須在未曾驚動聯軍艦隊之前,以最快的速度將其堵在岸邊,讓其難以發揮出全部戰力。要不是因為這個目地,一看到那岸邊上的幾個人。他恐怕就下令開炮了……自從被調往京城擔任兵部侍郎之後。他就好久沒有開“葷”了,再加上一直憋著氣,心裏可以說是痒的很!

“全速前進……西寇已經發現了我們。現在就是要搶時間!必須在他們擺開隊型之前,把他們堵在岸邊!”

狠狠的咬了一下牙,施世膘大聲喊道。而隨著他的喊聲,傳令兵立即以旗號通知全軍!

………………

交戰了!

先前聯軍艦隊只是在跟年羹堯的手下以及在突襲南海水師的時候才打過幾場還能上得了場面的大仗!不過,那個時候的對敵,由於喬治‧魯克等海軍將領為了以防萬一,採取的都是以數倍兵力突襲並包圍少數清軍艦隊地戰術。所以,清軍就算拼命,往往也只有失敗一條。何況並不是所有的清軍都願意拼死與敵一戰。

而現在,雖然留在太平洋上的聯軍艦隊所屬戰船高達四百之數。

能夠接受調動的也有三百多艘,可是,一面要分出部分兵力去防守淡馬錫,一面要派出兵力巡查中南半島海域,還有一面要派出兵力去堵住躲在廣州的南海水師殘餘力量,再加上還要留下一部分當作機動……所以,圖盧茲能夠指揮的力量,只不一百五十多艘戰艦。這還是因為聯軍上層知道清軍的東海和北海兩大水師實力保存完好的原因。當然,如果放在平時。這一倍於清軍的實力已經足夠讓聯軍對勝利信心十足,可是現在,突然而至地中國艦隊以幾乎不要命的架式將他們堵在了岸上,如果不能採取正確的戰術,讓整支艦隊都擠在岸邊,這後果可就嚴重了。

………………

“擺成縱隊,突出包圍!”

圖盧茲並沒有離開基地多遠,所以,在施世膘領著清軍水師還沒有完成包圍的時候,他就已經回到了自己的戰艦上。雖然事發突然,可他也沒有過份大意。雖然每天都會有三十多艘戰船出去“放風”,又有大約三成的兵力要下船休息。可是,就在別人的家門口鬧騰,他自然還是有所預防的。所以,在受到施世膘的攻擊後不久,聯軍就有一半以上的艦隊可以參戰了……雖然,這個時候在清軍水師的猛烈炮火之下,他們已經有接近十艘戰艦被擊沉了。

雙方都好像是在拼命!

圖盧茲雖然並不被許多海軍將領看好,可是,這些人都不能否認,這位法國王子殿下在作戰的時候還是十分勇猛的。親自帶領著自己的旗艦打頭,率領由十多艘戰艦組成的三支縱隊,瞄準清軍還沒有完全封住的海岸線,法國伯爵在承受了巨大的損失之後竟然衝出了包圍。

然後,調轉船頭,就意圖跟依然還被包在裏面的聯軍戰艦來一個裏外夾擊。

不過。面對這種情況,施世膘並沒有理會。他只是派出幾艘戰艦,令其死命拖住圖盧茲,然後,繼續帶領其餘水師對處在包圍圈內的聯軍戰艦進行猛轟。……去跟已經獲得機動地敵人纏鬥,還是繼續攻擊處於不利地位的聯軍艦群,哪一樣能取得更大的戰果,施世膘用腳趾頭想一想都會明白。雖然那只已經逃出去的敵艦上面掛著旗艦的標幟。

可施世膘認為,一名指揮官如果只知道猛打猛沖,卻把指揮全軍的職責忘記,把大多數的手下置於危險境地,這種人,根本不值得重視。

但是,施世膘卻不知道,他採取的對策雖然沒有錯,可圖盧茲地突圍成功對聯軍艦隊來說卻同樣也是一縷福音。……因為,相比勇猛的圖盧茲。英國海軍少將布萊克更加具有指揮才能。哪怕是在這種劣勢之下。布萊克依然展現出了自己優秀的素質。散亂的艦隊在他越權升起指揮旗之後,迅速的行動起來。外圍戰艦擔當掩護,並且在承受大量清軍火力的同時。儘可能的將清軍的包圍圈逼得擴大。內圍的聯軍戰艦則抓緊時間排出攻擊陣形,爾後,對清軍發動猛烈反攻!

………………

戰術並不需要多麼的複雜和高明!只要實用就行。

聯軍艦隊大多數地戰艦性能要勝出一些,官兵素質也要優勝於清軍水師將士,而且,雖然聯軍地戰艦數量承受了巨大的損失,可數量依然要遠勝於清軍水師,再加上外圍還有一名勇猛的海軍上將在猛打猛沖,所以,在激戰了大約一個時辰之後。清軍對聯軍地圍堵終於告解。施世膘不得不下令水師脫離跟聯軍的糾纏,而布萊克也似乎正有此意,同樣下令聯軍重新集結……就這樣,兩支艦隊排成橫隊,隔著海面開始對峙。

………………

“加上不能再戰的,我們損失了十一艘……西寇損失了恐怕也有差不多三十多艘!”

一賠三!聽著手下的報告的損失,施世膘的臉色有些發沉。沒想到,在這種佔優的情況下也僅僅只能佔到一點兒便宜,三十多艘。那就是說西寇依然還有一百艘以上的戰艦,依然還要比他們多上一倍。這西寇的海軍果然不可小視!而且,如果不是這附近的海域狹窄,敵艦躲避不太開,密集地炮火在一開始就擊沉了多艘敵艦,恐怕戰果只會更小!

“大將軍,西寇好像要動了!”

副將指著對面的聯軍艦隊對施世膘說道。

“準備開戰!”

或許,這一戰是我們打得太急了!施世膘沉著臉,面色有些憂鬱。

還是太輕敵了!如果在開闊的海域之中,他就可以放出小船糾纏敵艦……可惜,現在的海域太狹小了!這固然不利於西寇的戰艦展開,也使得“五點梅花戰術”無法使用。因為,過度狹小的海域,小船恐怕還沒有支撐上一會兒,就要被大船給撞個稀爛。不過……雖然無法使用五點梅花戰術,可小船還是有用的。而且……

“但願他們能準時到達……”

施世膘把目光努力及遠,一直伸到了對面的聯軍艦隊身後……滿洲水師、直隸水師,還有東南西北這四海水師,是清廷目前眾所週知的六大水師!不過,就在不久之前,康熙又傳來了密旨,馬德也以特殊地身份告知了他同一件事,那就是………………

“大將軍,你看……”

醞釀了一下氣勢之後,兩軍開始接近。施世膘正嚴密注視著敵軍艦隊,手下突然有人叫了起來。

“那是什麼……”

施世膘的副將手搭涼蓬向遠處,向著西寇艦隊的身後望去……那裏又來了幾艘戰艦,可看樣子,這幾艘戰艦怎麼跟西洋人的戰艦差不多是一個模樣兒?至少,旗子一樣,雖然這些旗子……怎麼破了?

………………

“是我們的人!”

圖盧茲雖然是指揮官,可是,在剛才的外圍突擊戰中,他所在的旗艦已經被嚴重擊傷,已經退出了戰鬥序列。所以,根本就無法再跟布萊克算一算越權的帳。所以,此時的聯軍指揮官依然還是布萊克。而聯軍也同樣發現了那幾艘突然出現在他們身後的戰艦,布萊克憑著望遠鏡,自然很快就看清了對方的來路。

“今天不是出去了大約三十艘戰艦嗎?怎麼只回來了這幾艘?……”布萊克的大副問道。

“或許是他們覺得──,不對!”

布萊克突然叫了起來。……這附近除了施世膘帶領的清軍水師之外,根本就沒有任何一支海上力量能夠對聯軍的戰艦構成威脅。可是,現在那幾艘正全速朝著他們駛來的戰艦怎麼全都是傷痕累累的?甚至,他還在其中兩艘上發現了幾個猙獰的窟窿!以布萊克多年的從軍經驗,他自然看得出來那些窟窿是什麼!這些戰艦,被人給打了!而且,從窟窿的大小來看,絕對是殺傷力巨大的重炮!

“將軍,旗語……敵人!強大的敵人!”

很及時的,信號兵的大叫傳到了布萊克的耳朵裏!

………………

“轟!”

“轟!”

“轟!”

隨著三聲巨大的炮響,正在向聯軍艦隊方向逃竄的一支西洋戰艦的主桅杆被轟斷之後,停止了前進!接著,就開始漸漸的下沉!而跟在它身邊的另外幾艘戰艦卻沒有發揮同僚的精神去營救,而是繼續向前逃……不過,很顯然,這幾支艦隊的命運不太好!又是三聲炮響之後,又一艘戰艦步上了沉沒的道路。

而此時,在這幾艘倒霉的聯軍戰艦後面的海平線上,一根根高大的桅杆也冒了出來。

沒有人知道該如何去形容這支突然出現的艦隊。

因為,在這個時候,許多人都已經愣了。

橫列,並排,遠較一般戰艦要高大的多的漆黑艦身,默默的行進,船頭那正在冒著青煙的主炮,都在散發著一種無言的壓迫感………

………………

“北洋水師到了。進攻!”施世膘下令道。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liar5566樓主 發表於 2021-11-30 23:52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三卷 物華天寶 第四百二十四章 打到他媽媽也認不出來

打了人,尤其是打了一個遠遠要比自己高大的多的人,肯定是要受到反擊的。這一點,歐洲聯軍的將領們都知道的一清二楚。所以,自打一開戰,他們就做好了承受清廷反擊的準備。

而承接這種反擊的一個重要準備,就是他們在提前調查了許多清朝的軍事情況的同時,也在清朝內部安插了許多的“眼線……”在任何時候,一個龐大的國家都不可能讓自己的人民完全的統一在同一種思想之下,何況,在某些人看來,清廷本就不是一個正統的統治者,而是韃虜之輩。雖然西洋人同是蠻夷,可是,能夠看到兩虎相爭的局面,從而居中得利,也是某些人非常認同的一種觀點。而在歐洲,又有賈五、插天飛等幾人能夠跟中國的幾個祕密反清組織取得聯繫,再加上這幾個組織曾經在馬德等人的勦殺中元氣大傷,正急於恢復得到外來的援助以恢復實力,所以,雙方可謂是一排即合。

一方承諾在取得做戰成果之後便即援助反清組織部分武力和金錢,並且在起義的過程中進行一定的配合,另一方則儘可能的運用自己剩下的力量,打探清國的各項軍事應對策略,並提供給歐洲聯軍。只不過,合作愉快的雙方並不知道,他們兩伙人在一開始就被人給賣了,而出賣他們的人,正是那兩個給他們牽線搭橋的家伙。這也就是說,他們的一舉一動,其實早就已經被人給掌握了。

所以,在馬德給施世膘提出自己的牽制方法之後,歐洲聯軍很快就知道了這一情況。由於在出兵之前就曾做過多次軍事推演,又反覆研讀過東方歷史,所以,先前,歐洲聯軍的指揮者們並不認為中國在東南亞的那幾個藩屬國。比如安南和暹羅等小國會在中國受到打擊的時候幫助宗主國進行反擊,因為,歷來,中央帝國在受到外來侵略的時候,無論是來自南方還是其他方向,都沒有向藩屬國請求過援助,這是出於一種大國的驕傲和矜持,而那些小國也從來都十分明白自己的地位。只會去佔中國地便宜,卻絕不會自找麻煩。可是,這一次,聯軍的頭頭們發現他們的推論出現了偏差。

由清朝內部傳來的消息,安南和暹羅等國已經答應向中國的海軍提供港口和祕密援助,同時放開領地,並派出向導引領中國的軍隊穿過中南半島,以期能夠讓清國的水陸兩支大軍在不驚動聯軍艦隊的情況下完成對淡馬錫地跳躍式突襲。

這絕對是一個不祥的消息。

安南和暹羅等東南亞國家在先前的戰略安排上並沒有排上號,除了這兩個國家國力弱小,發展落後。沒有什麼油水之外。更主要的是聯軍高層認為如果馬爾伯勒能夠攻克緬甸,打敗於中,就能威懾住這些小國。讓其不敢妄動。而且,就算他們想進攻這兩個國家,也很難取得什麼戰果。原因也非常簡單,在中南半島,濃密的原始森林是軍隊最大的障礙,在這沒什麼利益的地方耗費兵力,實在是太不劃算。

不過,現在,就算不劃算,也不管從清朝內部傳來的那條消息是真是假。為了自身的安全,聯軍就算不想,也不得不對安南和暹羅這幾個國家表示一番了。

可是,表示總要有個對象才成!而安南和暹羅等國的國王們很顯然也非常地明白,如果在這個時候對聯軍表示了屈服,甚至跟隨在其後趁火打劫,日後,他們面臨地必然是一場巨大的災難。……雖然聯軍一開始就表現的咄咄逼人,可親眼看到緬甸地迅疾滅亡。又緊接著看到了於中輕輕鬆松就逼退了馬爾伯勒的幾位國王陛下更加關心自己能否安然的活下去。所以,對待聯軍派出的使者,他們一開始就動用了清廷理藩院的使者們教給他們的招數──砍了!至於禮物……沒收!當然,清廷的禮物他們也收了──那是一幅地圖,一幅費老頭在擔任理藩院尚書期間耗費了大批的人力物力,費時多年才製成的地圖!正是因為有了這件東西,再加上清廷使者的嚴詞厲色和隱隱透露地滅國威脅,暹羅和安南的掌權者們才不得不違心的放棄了“坐山觀虎鬥”的想法。……對待一群沒見過什麼世面,又欺軟怕硬的家伙,聯軍的頭頭們居然想用溫和的招攬手段來進行拉攏,這首先就走錯了道。對待這些人,只有表現的足夠強大,顯示出能夠隨時將之消滅的力量,他們才會聽你地。於中先前對緬甸的攻伐,以及廣西等地聚集起的清廷大軍,正是施世膘能聯合伊桑阿完成馬德提出的這一計劃的必要前提。

而事情發展到這一步,聯軍也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兵力對安南和暹羅進行攻擊,同時,還要派出兵艦嚴密巡查從中國的海南島一直到淡馬錫這條長長的海域,尤其是北部灣、金蘭灣、暹羅灣(泰國灣)等地,更是重點的巡查對象。畢竟,如果被中國人重奪淡馬錫,他們所有進入到太平洋的艦船就將失去後勤補給,那時候,幾乎就只剩下死路一條。

就這樣,聯軍的兵力出現偏移,再加上不久之後,通過特殊渠道,清廷也糾集了大批的東方海盜開始了反騷擾戰術,牽制了聯軍不少的力量。在這種情況下,再加上清廷的東海、北海兩大水師也暴露出了開始集結的消息,聯軍的注意力被大幅度吸引了過去,並對兩大水師的集結地上海進行了猛烈的攻擊。可是,東海和北海兩支水師在受到攻擊之後卻沒有進行反擊,而是順著長江躲進了太湖。這麼一來,聯軍艦隊雖然自恃強大,卻也不敢冒著全軍覆滅的危險追擊進去。可他們又不敢離開這麼一個躲藏了清軍海軍主力的地域,所以,乾脆的,在攻下長江出海口的祟明島以後,聯軍艦隊便駐紮在了那裏。並且,每天都分出部分兵力去騷擾江蘇和浙江沿海,以期刺激東海和北海水師,使其出戰。可以說。聯軍艦隊的指揮官採取的辦法是相當有效力的,水師的許多將士都被他們刺激地眼睛通紅,可是,在施世膘和馬德的強力壓制之下,東海和北海兩大水師依然還是穩穩的躲在太湖之中,就是不出來。

而就在這種情況下,很少有人注意到,在北方海域。一支極具規模的艦隊正繞過日本列島的外圍,全速的向南、向上海駛去。

整支艦隊,即便是在航行之中,也隱隱露出一股澎湃的殺氣!行進途中,這支艦隊的四周更是派出了大批地快船警戒,凡是遇到的艦船,無論敵我,都是無一例外的被毫不留情的擊沉……而在這個時候,清廷下轄的直隸水師和滿洲水師都正全員發動,儘可能小心地在巡視著各自需要守備的海域。以防歐洲聯軍來攻!

********

北京!

費府後花園!

費老頭正非常不爽的看著兩個在他面前不住張牙舞爪。臉上更是帶著一種叫做“心有不甘”的嚴酷表情的小子。而這兩個毫不體念老人家想要安靜的心情,只知道發泄自己地鬱悶心情地家伙,正是被積極求戰卻反而被康熙給哄出了上書房的十四阿哥胤祥和十四阿哥胤禵。兩人來到這裏的目地也十分明確。那就是請求費老頭為他們出面、幫他們求情,讓康熙能夠答應他們請戰的要求。

“老爺子,誰不知道您老人家在皇阿瑪面前說的話有時候比上書房三大臣還要管用?您就幫我們一個忙吧……就這一個!”十四阿哥胤禵是一個急脾氣,一向自認剛強,不喜歡賣誰的帳,可現在卻不得不放下架子,擺出一副軟語相求的表情向費老頭求道。

“皇上是什麼人?既然不許你們出征,自然是有道理在其中的。

就算我幫忙求情,皇上也肯定不會答應!何況,我如今已經賦閒在家。

怎麼能再胡亂插手朝廷中事?要是惹得人人效仿,那滿天下的老頭子可多了去了,皇上整天介都要跟我們這幫老家伙打太平拳,還要不要忙國家大事了?”費老頭悠悠在躺在搖椅上,閉上眼睛說道。

“老爺子,您怎麼能這麼說呢?”十三阿哥胤祥比胤禵稍稍穩重一些,不過,儘管如此,他表現的沒有好多少。聽到費老頭的推脫,立即就半蹲到搖椅旁邊,幾乎就把嘴巴湊到了費老頭的耳朵邊上,“我和胤禵可都是您教出來地學生。您當初教導我們什麼來著?我大清應‘揚國威於海外,立霸權於天下,!可現在那幫西洋蠻夷都打上門兒來了,您卻非要讓我們當縮頭烏龜……您這不是前後矛盾嗎?”

“胤祥啊,你小小年紀怎麼就學著這麼一副油嘴滑舌?這麼牽強附會的話你也說得出口?……不讓你們出征就是前後矛盾?怪不得皇上要當著那麼多人的面把你們給轟出去,哼,就憑你們兩個這急於立功的心思,如果放出去,你們的額娘到時候恐怕哭都來不及……”費老頭一個腦奔兒就把胤祥敲到了一邊,接著又不悅地說道。

“老爺子,我們哪裏急於立功了?我們只不過是急於上陣,您可別牽強附會……”胤祥挨了一個腦奔兒卻沒有生氣,看看費老頭也沒有發脾氣的意思,立即又陪著笑湊了過去,“我們又不是不通軍事,等到上了戰陣,自然知道該怎麼做。您不用擔心的……我還想著給額娘盡孝呢!嘿嘿,求您了,就幫我和胤禵一個忙,幫我們向皇阿瑪求求情吧……”

“是啊,老爺子,求您了!您教了我們一身本領,總不會是想看著它窩在我們兩個的肚子裏發霉吧?”胤禵也跟著叫道。

“不敢當!我費某人可沒教你們兩位阿哥領兵打仗的本事,這功夫我自己都還不會呢,怎麼可能拿來教人?嘿嘿,識人子弟地事兒我可從來不做……”費老頭搖頭笑道。

“老爺子,您是打定主意不幫我們哥倆出頭了?”胤禵的臉色沉了下來,瞪著費老頭問道。

“怎麼著?軟的不行就要來硬的了?”費老頭有些好笑的看著一本正經的胤禵,可無論怎麼看,他都沒覺出這小子能對他有什麼威脅性。

“老爺子,您覺得……如果有兩個當朝的貝勒爺給您看大門兒,嘿嘿,會不會有點兒消受不起啊?”看著費老頭漫不在乎的表情,胤祥露出一排潔白地細牙。嘿嘿笑道。

“……你們要給我看門兒?”費老頭一愣。

“沒錯。”胤禵也面帶得意地笑了起來,“您是皇阿瑪親封的太子太傅,是我們的師傅,這……學生給老師守門,絕對是天經地義,您不用擔心會有人找您的麻煩的!”

“呵呵,你們這兩個小子倒是還蠻有幾點兒門道……”費老頭無奈苦笑。學生給老師看門兒當然沒什麼,可皇子給臣下守門。就算他並不在乎,也是消受不起。就算康熙不怪罪他,那些御史言官的彈章也能把他給煩死。

“師傅,您答應替我們向皇阿瑪求情了?”見費老頭不住搖頭,胤祥和胤禵立即又靠上過去。

“本來……這事兒你們就算說破大天去也不行,不過,現在你們居然耍這種手段,我老頭子也只好勞累去求見皇上一次了!”費老頭搖頭苦笑道。

“謝師傅!”胤祥和胤禵大喜,立即就向費老頭長長的一揖。

“別急著謝……我去找皇上,只是想討幾兩今年的春茶。可沒打算去幫你們說話!”費老頭笑道。

“啊?……”胤祥兩人頓時怔住。見過無賴。卻沒見過這麼無賴地!

“哈哈哈,好你個費迪南,居然連皇子也敢耍弄著玩兒。你是不是不把朕放在眼裏了呀?”

見費老頭也耍起了無賴手段,胤祥和胤禵兩人正想發颶,卻聽到一聲大笑,接著,就見到他們的老子康熙帶著幾個侍衛從園外走了進來,急忙跟著費老頭去向康熙見禮。

“好了好了,都不是外人,哪有這麼多禮?”

伸手扶起費老頭,又把兩個兒子叫起來,康熙笑道。

“皇阿瑪。您怎麼來了?”見過禮後,胤禵首先向康熙問道。

“你們兩個真是不知道深淺,朕那裏說不通,居然還敢來煩擾費愛卿,真當朕不會懲治你們嗎?”沒有回答兒子的話,康熙首先沉著臉問道。

“皇阿瑪,顧炎武曾有言: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此人雖非我大清順民,但其為人卻是兒臣深為佩服的。皇阿瑪也曾特旨赦其與黃宗羲等人無罪。甚至還下旨詔其入京參予‘博學鴻儒科“不正是看中了他們的風骨,意欲以之為例教導天下?如今,西洋蠻夷悍然侵我大清,殺掠沿海,寇我疆士,兒臣身為皇子,又是武將,正是為國家出力之時,怎能退避三捨去保其身?還請皇阿瑪體諒兒臣為國盡力之心,准許兒臣與胤禵出征之請!”聽到康熙似乎有責備的意思,胤祥急忙拉著胤禵再次跪倒說道。

“是啊!皇阿瑪,一直以來,我跟十三哥都倍受您的恩寵。如今西洋蠻夷來犯,我們自當盡心為您解憂,如此方顯我二人孝梯之心啊……”胤禵也緊接著說道。

“哼,說得好聽!”康熙雖然語氣還是比較生硬,面色卻已經稍稍霽和了一些。畢竟,身為父親,誰不希望自己的兒子孝順?就算明知面前這兩個小子大部分是出於私心,想帶兵出征只是出於對武事的愛好,可聽著這些話,他還是覺得很舒服。當然,他也不可能這麼輕易的被糊弄過去,“你們只想著出兵,那朕問你們,此次與西洋蠻夷征戰,最先要注意地地方是哪裏?”

“自然是海上!我大清諸省,尤以江浙為重,如今蠻夷艦船擾我沿海,百姓不安,直隸一帶地百姓亦是心存惶惶,所以,眼前第一緊要之事,便是將海上之敵消滅……可惜兒臣不懂水戰,要不然,必然向皇阿瑪請帶一旅水師以克來敵!”胤禵答道。

“哼,不懂裝懂!”康熙狠狠瞪了胤禵一眼,不悅地說道。

“兒臣錯了?那請問皇阿瑪,這最先要注意的是什麼地方?”胤禵不服道。

“費愛卿,你來給這兩個笨小子說說,現在最緊要的地方是哪裏……”康熙沒好氣地看了一眼倔強地兒子,又對費老頭說道。

“奴才遵旨……”費老頭看了直勾勾看著自己的胤祥和胤禵兩人一眼,也沒理會康熙來找他是為了什麼,只是微微笑了一下。說道:“當下,最為緊要的地方,一不是沿海,二不是雲貴緬甸一帶,最為緊要的,其實是西藏尼泊爾!”

“西藏尼泊爾?難道西洋蠻夷還能打到那裏?印度不是有八哥和九哥,還有隆科多他們率領的數萬大軍嗎?他們還有近十萬印度土軍在手,再加上依附朝廷的各地土王。怎麼可能讓那幫人輕易達成此等目地?”胤祥問道。

“呵呵,十三阿哥說的不錯。不過,如果只是光看表面的實力對比,那這仗也就不用打了。別忘了,印度也是一個傳承數千年的國度,而朝廷佔據那裏才不過六七年,雖說勢力發展極快,可這也是犧牲了大部分地治權給那些土王才會如此。所以,朝廷對印度的控制力不足,這是一個很大的隱患!而且。西洋蠻夷既然敢於發動如此一場規模巨大的戰爭。敢於向我大清這天下第一強國宣戰,肯定是心有成算。要不然,他們不可能有這個膽子。也不敢冒這個險!雖說朝中上下都瞧不起西洋人,可是,無論什麼時候,輕視敵人都將會對自己造成無可彌補地損傷。我們不能犯這種錯誤!再者,西藏自班禪五世入京朝覲過皇上以來,雖然更加恭順,可也難以保證其不會有別樣的心思,我朝雖有大軍在側,卻也要預防其引外敵入寇……”費老頭娓娓說道。

“費師傅你說這麼多,無非就是想證明西藏一帶可能會有危險罷了……可即便如此又怎麼樣?難道我們就眼看著西洋蠻夷擾我沿海不成?若是造成民亂。到時內憂外患,朝廷又該如何?西藏不過是枝,可沿海諸省卻是我大清之幹啊!”胤禵反駁道。

“正因為西藏印度等地是我大清枝葉,所以,難以抵擋敵人大軍侵襲。而沿海諸省我為大清主幹,又駐有大軍,只要朝廷處理得當,自不虞有內亂發生。而且,蠻夷艦船雖多。也不過是啄啄表皮,難道他們還敢侵我內地不成?所以,如今緊要之地,不是沿海,而是西藏印席一帶!”費老頭答道。

“如果蠻夷真就在沿海集結進攻呢?”胤祥突然問道。

“呵呵,不會的……”費老頭笑道。

“為什麼?”康熙也發問道。很顯然,這位至尊雖然已經考慮到了許多,卻依然有些顧慮。

“因為時機未到!”費老頭捋了捋胡子,“西洋蠻夷確實十分希望能於我朝水師決戰,進而消滅我大清的海上力量。因為,派兵擾亂我沿海城鎮,殺我百姓,掠我資財,這只會惹得我朝野上下發怒,認為他們是一群賊子,卻不會認為他們的實力足夠與我大清平起平座。而他們這一次地目的,也只是想奪我部分土地,並不是想跟我大清來一場生死對決。這種情況下,就只有先打後談。

可如果想談,自然需要我大清認可他們的力量!所以,唯有決戰,唯有正面的擊敗,才會他們的地位在我大清地面前由低到高,才能把朝廷拖到跟他們地談判桌上。可是,他們雖然有這個心,卻又不能急於一時。因為,西洋人派出大批艦船擾我沿海,就是想吸引朝廷的注意力,牽制我國的力量,以防朝廷在海上失利之後,痛下決心以陸路決戰。因為如果那麼一來,他們就算水上再厲害,也只有黯然而退這一條路。所以,只有在取得預期地戰果之後,他們才會與我們決戰。再加上他們也不敢確定能不能打敗我們的水師,所以,目前的動作,就是想拖住我們,讓我們無法從海上發動攻擊,進而斷絕他們的後勤補給……他們是遠洋來戰,除了海路,沒有其他的補給之路,如果海路被斷,就會連退都退不了,只有死路一條。”

“嗯……是這個道理!”康熙點了點頭說道。不知道為什麼,雖然對費老頭一伙心存忌憚,可有時候這幾個人的話總是能讓他特別安“心。

“那總不能一直姑息,讓那幫蠻夷一直稱心如意吧?”胤禵又叫道。

“那是當然。對待這些人,只能用一個手段,那就是‘打,!離得遠又如何?敢來犯我天朝,那就是要打到他媽媽都認不出來!打到他們幾百年都不敢揭開這傷疤,這才是正道!”費老頭正色說道。

“沒錯。朕也是這麼想的……”康熙笑了笑,有些陰狠!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返回頂部上一主題下一主題返回列表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